閱讀 | 99% 的人輸在不會表達

理科假文青
·
·
IPFS
·
心直口快不是優點,是教養欠佳。Speaking bluntly is not a virtue; it reveals a lack of refinement.

📖 99% 的人輸在不會表達

一個人講話時,如果總是強調自己的對與錯,彼此的關係便容易產生對立。

好的說話方式,不只是技巧,更是一個人修養與人格的體現;語言除傳遞資訊外,更在每一次開口透露出「你是誰」。

▍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 李勁 是一位暢銷書作家,長年專注於心理學、溝通與寫作領域,其著作常駐暢銷榜前列。

這本書對於表達力,開宗明義指出:「成功只有 15% 取決於技術知識,85% 則取決於人際關係與有效溝通。

在台灣,無論是職場文化還是日常生活,「會好好說話(表達)」與「看得懂局(傾聽)」一直是每個人終其一生在修煉的軟實力與課題。

如何在與人互動時從開場寒暄、話題引導、察言觀色、傾聽理解,到掌握恰到好處的談話節奏,這些,正是「溝通的藝術」。

💡 心直口快不是優點,是教養欠佳。 Speaking bluntly is not a virtue; it reveals a lack of refinement.

全書共分為 12 個章節,每章又包含 7 至 8 個「表達 Q&A」,是一本非常好作為溝通表達的入門書。整體內容可歸納為四條主線:

  1. 把「人感覺到的你」說清楚:從微笑、聲音、眼神到握手與穿著,形成第一印象。

  2. 把「你要表達的事」說明白:準備話題、建立結構、在人群中自在自信。

  3. 把「說話的分寸」拿捏好:學習恭維的智慧、懂得迂迴表達、避免爭辯、優雅退讓。

  4. 把「關係」慢慢說暖:從親密關係與親子對話,到職場匯報、會議表達與說服提問。

這些主線透過大量原則、具體方法與可應用場景,串成一個清晰的結論:會說話,才是真正的身分證明。

我很喜歡瓦基在分享這本書後的一句話:「真正的溝通能力來自於實踐,而不是閱讀。

所以,我挑選了其中三個我認為最重要的觀念,也最能立即融入生活實踐的表達技巧,與大家分享。

▍ 少說多做、沈默是金?

我們亞洲人從小接受的教育,多半強調「少說多做、沈默是金」;但在美國社會,多數情況下,「會說」往往比「會做」更重要。所謂「君子慎言」在那裡幾乎不存在,比外表更具影響力的,是你的口才 XD

美國教育從幼稚園階段就開始培養孩子自在表達與回答問題的能力。只要在課堂上發言,老師總會給予戲劇式的讚美,甚至附上小獎章作為鼓勵。這樣的做法不僅增強了孩子的自信,也讓他們在無形中練就了說故事與表達的能力。

透過這種高度互動的教學方式,孩子們自然學會運用詞彙與結構化思考,特別是 5W1H(What, Where, When, Who, Why, How) 的表達技巧。

反觀台灣社會,我們自幼被教導要「順從聽話」,若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反而容易被貼上「聒噪」或「過動」的標籤。

這樣的教育模式,使得許多人長大後在公開場合發言時,常因恐懼與焦慮而無法完整表達。

💡 那些在社交場合表現得談吐優雅、舉止大方的人,都是在無數次的談話之中練就的。 Those who speak gracefully and act with ease in social situations have honed their skills through countless conversations.

書中作者提出了幾個改善表達的實用建議:

  1. 專注內容,而非完美表現

    當你明白「多數人其實也害怕說話」時,焦慮會自然減少。那些能自在表達的人,無不是在無數次練習中成長起來的。

  2. 不要高估他人,重視自己的優勢

    許多人緊張,是因為過度放大他人的強項、忽略了自己的價值。不要把對方想得比自己優秀,而應學會欣賞與肯定自己的長處,培養自信。

  3. 從「聲音」練膽量

    膽怯的人往往聲音細小,顯得缺乏信心。可嘗試刻意放大音量,練習用更響亮的聲音說話。聲音越穩定宏亮,膽量也會隨之增強。

    若仍感到緊張,不妨暫停片刻,做幾次深呼吸,反覆練習直到心情平靜下來。

  4. 先練習眼神,而非技巧

    在所有表情中,最能反映內心世界的就是眼神。它能傳達喜歡或厭倦、信任或懷疑。即使不說話,眼神也能表達強烈的訊息。

💡聽眾主要是想聽內容,至於你是誰並不重要。 The audience mainly wants to hear the content; who you are doesn’t really matter.

最後,與其一開始糾結於說話技巧,不如先學會與人進行自然的眼神接觸,這能讓交流更真誠,也更有力量。

▍ 讓對方相信那是他的想法

書中提出一個結合心理學的關鍵技巧:讓對方相信,那是他自己的想法。這可視為自我說服(Self-Persuasion)的運用;常見的作法之一,是先累積同意的 Yes-Set 引導。

讀到這段時,我停下來反覆思考許久。其背後的洞見是:人天生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事,當你能把觀點以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巧妙地「放進」他的腦中,就等同把機會握在自己手裡。

💡 要獲得認同,一開始就要誘導對方說「是」。 To gain agreement, you must first guide the other person to say 'yes'.

根據心理學研究,當一個人說出「是」時,身心會進入一種開放、歡迎的狀態,更容易接納新的想法;

而一旦說出「不」,便會自動啟動防禦機制,抗拒外來觀點。即使日後發現自己可能有誤,出於自尊,他也可能持續堅持原先立場。

因此,在與人交談,尤其在談判過程中,如果一開場就製造對立,只會讓氣氛僵住。從對方已經認同的觀點切入,能先建立共同基礎,讓差異被暫時擱置,進而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要獲得認同,一開始就讓對方說「是」。真正有效的方式,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其需求,並引導他親口說出那個「是」。

如此不但能避免對立,還能讓對方感覺自己是主導者,因而更樂於推動你的想法。

▍ 高情商,不是討好而是懂得拿捏分寸

職場上的談話,並不是一場場「華山論劍」,非要爭個你輸我贏。很多人喜歡在談話中強調自己的觀點,甚至急著反駁或插嘴。

如果不等對方說完就插話,不僅顯得沒有禮貌,還可能讓人反感,甚至影響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專業形象。

在職場多年,我見過兩種極端:一種是冗長發言者,一開口沒完;另一種是打斷型溝通者,逮到空檔就插話。

當然,也遇到高情商的溝通者,他們會先耐心聽完後,在發表他的看法,過程中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與這樣的人對談,你會感到被尊重,也會察覺到他們的專業度與氣場。

這本書也讓我回顧過往職場上的經歷。真正的高效溝通,不在於爭辯輸贏,而在於能否聽明白對方要什麼。唯有先理解對方的需求,再決定自己該說什麼,才不會白費唇舌。

💡 在爭論或反駁中,也許你贏了對方,但那樣的勝利是空虛的,因為你絕對無法贏得對方的好感。 In disputes or arguments, you may win, but such victory is empty, for you will never gain your opponent’s goodwill.

如何有效溝通」算是現代人必修的功課,書中提醒得很好:好的溝通不是「多說」,而是「說到點子上」

當雙方都已得到滿足,就要懂得適時結束對話。恰到好處的談話沒有一絲多餘,讓人感到舒服,也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最後,若退讓不傷原則,就一笑置之吧!把無謂的勝利留給對方。這份氣度,往往更能贏得人心,也更容易建立合作關係。

▍ 後記:真正的智慧,是看破不說破

回顧整本書,作者其實在做一件很單純的事:把「人」放回「說話」的中心

我們會發現,微笑是一種語言音量是一種態度眼神是一種承諾讚美是潤滑劑沉默是保護網;而話不說滿、讓對方說「是」、避免爭辯,則是在關鍵時刻守住關係的技術。

語言不只是交流工具,它同時反映了你的意識觀念、價值觀與性格。

說話難聽,偶爾可歸為心直口快,但若經常如此,只會暴露教養不足

真正的口才不是單靠直言,而是思想、語言、行為、儀態與情緒的綜合修養。

真正的高手往往只需聽對方幾句話,就能大致判斷其脾氣與本性,做到「聽其言,觀其行」。

藉由這本書,我也提醒自己在溝通上要更沉住氣,多讀書、多思考,提升自己的談吐與氣質。

#閱讀筆記 #B132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