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nn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體不是一台精算機器,而是有機生命

Anne
·
·
與疾病共存的身體智慧

✅ 健康,不總是可計算的結果

我們這個時代很在意健康,講求控制、預防、紀律。
三高、飲食、運動、體重、年齡——每一樣都像變數,彷彿只要抓對公式、照著做,身體就會乖乖配合。

我當然也知道健康很重要。該做的檢查我都有做,也沒什麼三高。
最近一次體檢,除了酸酸甘油脂飄了一條紅線外,其實都很正常。
但我得過乳癌,也被診斷出小腦萎縮。

所以我常常在想:人體真的很妙。


🧬 人體不是邏輯機器,而是變動的生命

你以為它可以預測、可以管理,但它其實不是一台精算機器。
它是一個有機生命,變動、不穩定,甚至會出乎你意料。

有時候,病不是因為你哪裡沒做好;有時候,它只是剛好發生了。
跟你吃了什麼、動了多少、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它可能來自基因、荷爾蒙、壓力、環境、情緒,也可能單純就是自然的突變。


🚫 生病不是「個人失敗」

社會對生病的理解,卻常常還是用「是不是你做錯什麼」來看待——
是不是你不運動?是不是你吃錯東西?是不是你太晚發現?
彷彿生病是一種「個人失敗」,是一個你應該避免但沒做好的人生差錯。

這樣的邏輯不只無情,也不準確。
因為我們的身體,從來就不是一台精算的機器,它沒那麼理性,也沒那麼可控。


🧘‍♀️ 與其控制,不如陪伴

我們應該學著接受:身體會變化,會出錯,也會修復。
你沒辦法完全控制它,但你可以陪著它——好好觀察,好好生活,好好在它出現問題時,聽聽它想說什麼。


🤝 與疾病共存,不是放棄,而是成熟

我其實更認同「與疾病共存」這種說法。

我們不需要把疾病當成「壞掉了的零件」,一定要徹底修好、恢復成原樣;
有時候它不會完全修好,但你還是可以繼續生活,繼續運作,只是方式不同了。

就像我們用的東西——車子、電器、手機、甚至水龍頭——用久了都會有些磨損,某個零件老了、鈍了、有雜音,但不見得不能用。有時候換一下,有時候修一修,有時候就那樣繼續用。


🌱 人體是老化的生命結構,不必完美

人體也是這樣。
它不是全自動、永不損壞的超級機械,它是一個會老、會變形、會學會調適的生命結構。

我們可以選擇不再把「完全恢復」當作唯一目標,而是更溫柔地問自己:

這個身體現在的樣子,我可以怎麼跟它相處?
這場病,除了痛苦,有沒有帶來什麼新的理解?
我能不能放下「健康」的完美標準,而改為真正理解我自己正在經歷什麼?


☸️ 這就是道家、佛家與正念的精神

這樣的態度,說穿了,就是東方哲學裡一直強調的:
接受它、放下執著、好好與之共存。

這不只是佛家的無常觀,道家的順其自然,也不只是現代心理學裡的正念(Mindfulness),而是活在身體裡的日常智慧。不是理論,是實踐。

不是消滅病痛,而是放下對完美身體的執著
不是打贏身體的對抗賽,而是理解它、照顧它、陪伴它
不是永遠都要健康無虞,而是知道自己會老、會損壞、會有極限,但依然可以好好活著


🎯 活著,不是證明沒病,而是活出自在

這樣的理解,不是消極放棄,而是成熟面對。
因為人體從來就不是一台精算機器,而是一個正在變化、有機的生命。它不必完美,也不必永遠修好——它只需要你如實地與它同行。

而當你已經可以自在地生活、與人互動、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讓人看不出你有病痛,這或許就是與疾病共存最理想的狀態。

你不需要向誰證明自己康復了,也不用否認疾病的存在。
你只是在病與不病之間,找到一條可以好好活著的路。

「其實我不說啊,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我有這些疾病。我想,這樣子就是跟疾病共存的最好狀態吧。」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