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9 絕境中的品質:從失控裡長出的意志
意志不是來自秩序,而是來自瓦解
我們普遍以為「有意志的人」是自律、堅定、有目標、有方向的。但那只是意志被社會制度馴化後的表象。而真正的意志,不是來自秩序的訓練,而是源自秩序的崩潰。
真正讓一個人產生意志的,不是美好的願景,而是這些時刻:
當你照著所有標準努力後,人生卻仍然崩潰;
當你一切都計劃好了,卻仍無法控制命運;
當你發現,社會給你的選項根本不適用於你的人生。
在這些時刻,「你是誰」的劇本突然斷裂。你無法再用舊的規則生活,但又沒有新的模板可以依附。在這樣的混亂與痛苦中,有些人會試圖回頭,但有些人,會開始對自己發出一個新的問題:
「如果我不能再照原來的方式活下去,那我要怎麼活?」
這一刻,就是意志的雛形。
意志的誕生來自一個動作:選擇新的敘事方向
當你開始面對那個裂縫,而不是逃避它,你就已經在啟動一個極為稀有的能力——主動參與自我結構的重寫權。這是系統二的真正深層作用,不再只是修補和解釋舊有的信念,而是開始介入信念的結構,去重新選擇哪些信念要留下,哪些要捨棄。
這裡的「選擇」不是指在超市裡選商品那樣的偏好選擇,而是一種價值層級的再建構選擇。你開始面對這些問題:我真的在意什麼?我還有什麼是無論如何都不想放棄的?我要為了什麼去承擔不確定性?
這些問題,就是意志的根基。你會發現,你開始不只是在尋找意義,而是,開始探尋這個世界似乎應該有終極意義的存在。你會頓悟到,原來的生活並非沒有意義,只是自己原來生活在被意義籠罩的框架下,並沒有真的理解他。這也是存在主義和活在在當下中的享樂主義的區別。這也是有些人可以清醒地大隱於市,有些人卻清醒地沈淪於慾海,耽於感官體驗。

意志不是理智的強化,而是裂縫的承擔
你可以想像意志是一種「敘事壓力的轉譯器」,它不是讓故事變簡單,而是讓你可以不逃避地承受故事的複雜與矛盾,並在其中維持選擇的能力。很多人以為意志等於強大,但真實的情況是:意志不會讓你變得更容易生活,而是讓你即使在難以生活的時候,也仍然願意選擇某個方向。
我們看到過很多人在絕境中一蹶不振,從此底落谷底的故事。我們發現這樣的故事,它一定在既有的敘事框架下,絕症、破產、道德脫軌後,出獄後的人生面臨懲罰性污名化等等這些都是既定敘事結構對人的規訓,讓人覺得人生沒有了選擇,社會乃至生命已經給他們關上了門;而有些人,卻有契合不捨的品質,他們在這樣的絕境中,重新構建自己的信念系統,從而重新走出自己的路徑的事蹟。我們終於明白了,他們為什麼會如此的厲害了。
原來他們厲害,是因為他們的意志,已經系統性結構性地完成了一次從0到1的,個體到社會的自我搭建和社會共振協作的過程。
這是與「順從模因」最根本的區別:

意志的生成,是人之為人的分水嶺
人類與動物的差別,不在於我們擁有語言,也不在於我們會用工具,而是——我們可以在崩潰之中創造新的價值敘事。
這也是為什麼意志是一種文明引擎。它的出現雖稀少,卻具有指向未來的力量。正是這些不肯屈從於崩潰、仍願意重構意義的行動,推動著人類從一個時代邁入下一個時代。
在下一節,我們將討論這股力量的深層意義與歷史角色:意志,作為文明的隱形引擎。
版權與身份聲明
本章節為《意志簡史》連載內容,作者 嘉炜 Jiawei(結構性自由意志與共建意識體系的提出者,獨立思想家、《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原創者,版權所有。
理論原著已在 OSF 存檔確權 :
授權聲明
本作品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授權條款 授權。
您可以自由分享(以任何媒介或形式複製、發佈)及改作(重混、轉換、再創作),並可為任何用途使用,包括商業性質。
條件:您必須給予適當的署名,提供指向本授權條款的連結,並註明是否有作出修改。署名方式應包括作者姓名與原始來源連結。
授權條款全文請參閱:creativecommons.org/...
⚠ 倫理与語境提示 ⚠
本節內容需結合本理論完整框架解讀,脫離語境引用可能導致與作者原意嚴重偏離。任何基於本理論的公共政策、教育方案或技術開發,應該遵循倫理評估、安全邊界與人文保障原則。
溯源與引用方式
引用本章節或相關理論時,請明確作者與原始來源,並附OSF確權鏈接。
示例引用格式:
嘉炜 (Jiawei). (2025, August 2). 《意志回路激活理論 (WCAT)白皮書 - 第三版》. OSF. https://doi.org/10.17605/OSF.IO/AUDYN
嘉炜(Jiawei). (2025, August 2). 《意識映射宇宙論 (CMC)白皮書 - 第一版》. OSF. https://doi.org/10.17605/OSF.IO/ZSHG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