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译师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学习就是塑造新人格

译师姐
·

之前流行做性格测试,这几年间还会偶尔去做。结果显示,从2019年到现在,我的性格至少发生过三次重大变化。非常巧合的是,这三次变化都发生在我处于高效学习的时刻。所谓“高效”,即那时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今后成了我一生的习惯。比如弹唱,我很早就学过弹吉他,但以前非常抵触上台表演,平时练习也带着半强迫的性质。但现在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公开演出。这在外人看来可能很自然,毕竟他们觉得我就是比较外向、放得开的人。行为是可以模仿和复制的,我以前比较内向的时候也一样可以完整地弹出好几首曲子,但行为的背后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人格去组织、调和、统筹它们,这样才能行云流水。

后来发现,学习很可能就是在培养新的人格。学习数学,就是培养数学家的人格。强记公式,那不叫“学习”,最多叫“训练”,训练不科学还可能造成脑损伤。

什么是“人格”?我认为人格有personality和persona两种解释。Personality是完整连贯的“自我”。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有且只有一个人格,多于或少于一个自我(就目前而言)都可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这是深层的人格。再往表面一点,persona式的人格则是一套相对固定的语言和行事模式。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可以有多重人格,在不同的场合也应该表现出相应的不同人格。学习就是不断构建新的persona的过程。

英国人常常把“sorry”挂在嘴边,但跟他们踢足球的时候,千万不能说“sorry”。球场上,我一道歉,就立马泄气了。一名好的运动员必须保持一定的攻击性,这样的人格就注定了有一些倾向于削弱自我权威的语言(比如自谦语)并不适用于运动场。

那么,我们该如何塑造新人格呢?邓晓芒老师曾提过一个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项审美活动,学生以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姿态去欣赏老师,从而自发地模仿老师的行为,于是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老师应该把讲课做成一场艺术创造。再深挖一点,这里还隐藏了一层涵意:审美活动和创造活动本就是一体两面。人为什么有能力欣赏艺术品呢?因为人本身就有一种创造的倾向。审美活动,就是一场尚未付诸实践的创造活动。我之所以觉得一首歌好听,是因为我心中早已隐隐有一个念头在萌动:我想创作一曲属于自己的优美旋律。而我听到的这首歌恰恰使我觉得这非常符合我心目中想要创作的那段旋律的要求,于是萌生喜爱之情。学习也一样:听了某位老师的课,突然觉得这位老师就是我心目中想要成为的那个理想的自我。

但是,这种审美欣赏并不必然发展为模仿和创造行为。那种激发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创造力其实非常模糊、懵懂、脆弱甚至具有比较强的自恋倾向。我听到了一首歌,突然觉得: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创作的音乐吗!我接下来的反应是什么呢?很可能并不是去学习如何演奏它,也不是加紧构思自己的音乐,而是重复循环听那首歌,去迷恋那首歌的作者,去搜集他的一切信息,购买他的专辑和签名,一遍又一遍地听他的演唱会……总而言之,用各种形式去霸占这首歌。这就是消费主义——用一种过于简化的方式假装满足我对创造的需求,实则完全是虚荣的、自恋的满足。我以为自己好像买到了很多限量版专辑,而且都是我爱的音乐,但我却一首歌也无法演奏,那样我一定会陷入深深的空虚,这些音乐几乎没有与我的生命发生联系。

所以,学习本质上是反消费主义思维的。商品当然是好东西,但商品有时候会掩盖我们对创造的需求。而创造的最高的境界,可能就是创造出一个新的人格。所以演员都是很厉害的。生活需要我们不停地去表演一出出好戏,演出就是创造、生活就是创造。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