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岭南薄命本科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们不是愤青,我们只是没被允许长大

岭南薄命本科生
·
他们说大学是自由的起点,我们却在这里学会了“闭嘴生存”。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抱怨贴,而是一场深度揭露:中国高校如何以“教育”之名,训练出一代默认服从、主动内卷、互相监控的“合格青年”。我们不是愤青,我们只是从没被允许长大。在体制复制的校园里,我们被预演成未来社会的齿轮,连愤怒都必须匿名表达。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在“顺从”中沉默的人,也写给那些还敢思考的我们自己。

“我们还没开始生活,就已学会了闭嘴”

我是一名大陆普通二本中文系学生,大学本该是思想的练兵场,却沦为国家体制的微型复制:披着教育的外衣,却行监狱之实。这里,高校 ≈ 微型国家体制,学生 ≈ 被管理者,就业困境 ≈ 结构性失败的必然后果。

高校:国家驯化青年的中间车站

思政课不是启蒙,而是政审,通识课不是开放,而是统一标准;学生会不是自治,而是高校“内部维稳科”;辅导员不是服务,而是24小时的网格化监控员。

你染个发,会被“点名约谈”;你发条吐槽,会被截屏删帖;你说不想考公,就被劝“你不爱国”。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启发思维”,而是把青年社会化成可控的人口:能听话、不质疑、懂得自审、主动内卷。这正是国家治理最廉价、最有效的路径——通过大学这一中间层,制造一代没有叛逆能力的“顺民”。

就业困境不是个人失败,而是国家体制的封闭

在“高质量发展”的口号下,我们被要求拼命努力,却只能走入系统性堵塞的死胡同:

国家扩招高校,却不扩编制;

鼓励考研、考公,却不解决编制垄断;

宣称“灵活就业”,实为推卸保障责任;

大厂裁员潮不断,街边摆摊却成了“向往自由”的代名。

这并非个体悲剧,而是国家经济下滑 + 高教扩招 + 编制垄断共同造成的结构性失衡。我们成了被生产过剩的学历垃圾,成了“标签化的优质青年”,却被困在就业池里。这个国家希望我们努力,却永远不给我们出口。

自我审查:国家“自内防御”策略

凡对学校制度和国家体制有哪怕一丝质疑,都会被认作“负能量”:

转发一句“宿舍断电太频繁”就会被约谈、写检讨;

点赞一句“思政课太走过场”就会被限权;

发表一句“我不想考研”就会被贴上“消极青年”标签。

这种机制远胜明令禁止,在恐惧中制造主动闭嘴的一代:我们主动删除、主动道歉、主动服从,化被动监控为自我审查,以千万人的沉默,编织出一张表面平静、实则压抑的社会秩序。

“被压迫者互咬式”沉默维稳

当学校无需武力压制,只需释放对外升学的虚假希望,就能让我们互相耗尽:

“民办二本也算本科?”

“你配本科吗?”

“大专生闭嘴才对!”

这些攻击并非出自掌权者,而是同样被体制压迫的青年。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个国家不会保护底层,也不会鼓励真实发声,于是选择踩着比自己更弱的一层去攀爬。体制无需高墙,它让人斗人,秩序从此永续。

我们不是愤青,只是从没被允许长大

在这座“仿民主”的校园,选举、社团、活动只是画皮。

我们是被喂养的,却没有成长权利;

我们被授权以表忠,实则没有选择权;

我们被宣称有未来,却连说实话的勇气都被剥夺。

“我们还没有开始真正生活,就已经学会了闭嘴。”

若文字是裂缝,愿我的文字成为那道缝隙,让未来的思想,破土而出。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