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流亡的巴勒斯坦難民:《邊境風暴》與75年未解的人道問題
作者:張景安

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是當代中東第一起大規模、長期延續且至今仍未能解的人道問題。據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作署(UNRWA)統計,全球巴勒斯坦難民人數共計590萬人,其中約三分之一、超過150萬的巴勒斯坦難民,是居住於該署在加薩、西岸、敘利亞、黎巴嫩及約旦成立的58個難民營中,其他巴勒斯坦人則是和收容國當地民眾共居於城市。
雖然於近代至20世紀前,巴勒斯坦地區從未有過單一主權獨立國家,但透過不同時期當地統治者所留存之數據皆可顯示,阿拉伯人一直以來都是該區域的絕對多數人口,此為不爭事實,也被視為是當地不同世代阿拉伯人共同的家園。
然而,千年以來居住當地的「原生巴勒斯坦人」被迫成為難民之因,肇始於1948年,以外來猶太人口為主的猶太族群,於巴勒斯坦區域透過戰爭手段建立以色列國,並且以武力強制驅趕為數約75萬的當地巴勒斯坦人至其他國家,同時造成5至7萬不等的國內流離失所人口所致。而後又因以色列政府長期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控管和限制,使得巴勒斯坦人流亡在外,有家而不得歸。
▌阿拉伯國家的態度變化
阿拉伯國家對這些巴勒斯坦難民的態度,則是歷經不同的轉變。衝突之始的數十年,正值區域內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高漲,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問題皆展現強力支持,產油國甚至不惜以石油禁運作為籌碼,試圖改變西方對以色列支持的立場,也曾透過幾次與以色列的交戰,嘗試協助巴勒斯坦人回到自己的家園,但最終都以失敗收場。
隨著巴勒斯坦人流亡於外的時間延長,居住於約旦、科威特的巴勒斯坦難民和收容國政府之間,也產生了政治問題,後者忌憚於巴勒斯坦難民的存在,甚至驅逐境內原先所收容的巴勒斯坦人。進入21世紀後,川普第一任期期間倡導的所謂以阿和平方針,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從1990年代僅有兩個(埃及、約旦),2020年增加到6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摩洛哥、蘇丹)。(延伸閱讀:約旦河「兩岸一家親」?(上):約旦和巴勒斯坦的恩怨分合)
又,近期爆發以色列政府對加薩民眾的種族屠殺式的暴行,也未見任何一個阿拉伯國家願意開啟國門,收容那些受盡荼毒、命懸一線的加薩民眾。種種跡象皆可得見,阿拉伯國家政府面對巴勒斯坦問題,現今所剩的多是口號式鼓勵,少有實質協助。這也讓巴勒斯坦人欲回歸家園的夢想,更幾乎成為一種奢侈的願望。
在回到家園的情況渺茫,收容國態度又曖昧不明的情況下,部分巴勒斯坦人被迫二度踏上逃難的旅程,去尋找另一個可以安身立命之地。這就是近期上映電影《邊境風暴》(To a Land Unknown)所探討的面向:那些流亡於歐洲的巴勒斯坦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