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的折舊,跳槽的溢價:台灣薪資結構的殘酷真相
「待了八年,薪水只漲了 5%;換一家公司,起薪直接多 40%。」
這不是勵志故事,而是台灣職場的標準劇本。
忠誠像一張舊車票,握得越緊,價值越低;跳槽則像換匯率,市場永遠給你最新報價。
忠誠的隱形稅率:越穩越窮
我認識一位工程師,在南部老牌製造業待了十年。
年資表上,他是「資深工程師」;薪資單上,他是「成本控制的模範生」。
每年調薪季,老闆拍拍他的肩:「小陳啊,公司像家人,你懂的。」
懂什麼?懂通膨、懂房貸、懂小孩學費。
最後他懂了:忠誠不是資產,是負債。
離職那天,HR 還問:「有什麼我們可以改進?」
他笑笑:「把我的薪水當成市場價,而不是家人價。」
市場數據不說謊。
根據 104 人力銀行 2024 年調查,台灣整體平均調薪率 3.2%,但跳槽者平均漲幅 18.7%。
換句話說:**你待得越久,調薪越接近零;你跳得越勤,薪資曲線越陡峭。**
這不是個人選擇,是結構性懲罰。
HR 的穩定迷戀 vs. 市場的跳槽紅利
HR 的 KPI 是「離職率低於 10%」,不是「員工薪資追上市場」。
於是履歷表上,「平均年資 4.5 年」成了美德;
面試時,「我喜歡挑戰」成了紅旗。
但獵頭從不問你忠誠。他們問:「你現在多少?我們給你 +30%。」
為什麼?因為挖角成本永遠低於培養成本。
一家科技公司算過:
- 內部調薪 5% → 成本 5 萬,員工可能還是不滿。
- 挖角外部人才 +30% → 成本 15 萬,但立刻帶來新客戶、新技術。
忠誠的員工是沉沒成本,跳槽者是即插即用的 ROI。
小公司看人,大公司看表
在台中的中小企業,老闆晚上九點還在產線。
他不需要看你的年資表,他看你能不能在停機兩小時內修好德國進口設備。
這種「直覺用人學」殘酷,但精準。
但到了竹科大廠,決策鏈拉到 7 層。
HR 用 Excel 算「年資權重 × 0.3 + 學歷分數 × 0.4 + 穩定係數 × 0.3」。
結果?一位台大碩士、待了 6 年的工程師,薪資被「穩定係數」綁死;
一位成大畢業、跳了 3 次槽的後進,靠「市場行情」逆襲。
制度追求可複製,卻篩掉了不可複製的人才。
數據說話:跳槽的複利效應
五年後,忠誠者領 112,跳槽者領 207。
忠誠的機會成本 = 95 萬台幣。
這不是運氣,是市場對「流動性」的溢價。
真正的穩定:選擇權的壟斷
穩定不是「不離職」,是「隨時可離職」。
當你的技能被三家以上公司認證,你的議價籌碼就從「年資」變成「替代成本」。
忠誠可以是選項,但不該是唯一選項。
在結構性荒謔中,寫自己的腳本
台灣職場的矛盾不是 bug,是 feature。
制度不會修補漏洞,因為漏洞就是控制機制。
你能做的:
1. 把忠誠當成策略,不是信仰 → 每 18 個月更新一次「市場行情」。
2. 把跳槽當成體檢,不是背叛 → 面試不是為了離職,是為了知道自己值多少。
3. 把穩定定義為「可替換性低」 → 當公司離不開你,你就擁有真正的穩定。
最後送給所有還在等調薪通知的你:
忠誠的盡頭不是升職加薪,是被當成「已折舊資產」。
市場不會因為你感動而加薪,但會因為你稀缺而加價。
在這場遊戲裡,贏家不是最忠誠的,而是最懂得「何時收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