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詰問 6|哪個瞬間,我感覺自己是「完整的我」?
提問:
有沒有一次,我做了件事,當下覺得「我就是該做這個」?
有沒有人,讓我講話時不必修飾、不必試著取悅?
我什麼時候覺得自己不是破碎、不是不足、不是需要被修理的?
拆解提示:
不要寫「我沒有這樣的經驗」。那只是你太習慣壓抑。從一個你笑得最自然的時刻寫起,往前挖就對了。
書寫指引:
描述一個你「全然投入」的片段,不管是工作、表演、運動、對話都可以,重點是:那一刻,你沒想過要逃。建議 30 分鐘。
以上是 AI 所撰寫的引導寫作,以下是正文。
有沒有一次,我做了件事,當下覺得「我就是該做這個」?
最近一次深刻的體驗是在 6/10 到南社社區活動中心教銀髮族如何用彈力帶訓練。
老實說,在上台前我是非常緊張的,
這是是我第一次上台面對這麼多陌生的長輩,必須要做得好,
才對得起邀請我的老師與理事長,
在課前時我坐在車上,反覆排演及模擬可能的狀況,
並將投影片內容一次一次的順過,
就是為了講座當下能夠帶給台下的長輩好的印象與讓他們對運動感到興趣。
真正上台後,拿到麥克風開始講話,
長輩們比我想像中還要熱情、有活力,
對於我的提問與互動,參與感熱烈,
每個人都急著舉手發表意見與詢問,
我心中暗自驚訝,並也鬆了一口氣,
當我真正投入到解決他們的問題時,
在那個當下,我已經忘記我在台上,
就只是專注在聽長輩的平常生活的難處與痛苦,
很快的,兩個小時在熱烈的氣氛下度過了,
結束之後,我一樣留下來與幾位長輩聊天,
就像一般的閒聊一樣,
也就是在此時此刻,
我認為我自己「天生就是該做這個」。
我什麼時候覺得自己不是破碎、不是不足、不是需要被修理的?
其實我在健身的路上,也不算太一帆風順,
年輕的時候,仗著體力旺盛、恢復力最好的時期,
我不循著方法,只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訓練,
當我當上教練,有了教學的責任,
我必須要去了解不同學生的卡關點,
並尋找適合他們的方法去引導他們突破,
我開始在自己的身上嘗試,
並不會將自己的不足視為不可解決的問題,
即使,這可能需要花費大量試錯的時間與金錢,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理解問題的本質,
變成我健身的目標之一,
健身的目標不再只是變得更大隻、做得更重而已,
它也多了一份意義,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
身體的弱項不是不足,而是轉化爲進步的原動力。
描述一個你「全然投入」的片段,不管是工作、表演、運動、對話都可以,重點是:那一刻,你沒想過要逃。
從以前到現在,
我想可以讓我全然投入的時刻,就只有重訓的時候吧!
當然,我也會有健身分心的時候,
面對重量,我不會逃,
我會全神貫注地做完每一下,
去享受且經歷這個痛苦的過程,
去感知身體的與大腦的連結,
以及,去體會推不起來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