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聽聞心💫婷文說🫧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脫離的一部分〉

🫧聽聞心💫婷文說🫧
·
·
這幾年,我常常在思考「脫離」這件事;能否放下關係裡那份「非得負責」的慣性?從外在的角色,到內在的執著,有時我們不是活得不夠努力,而是活得太緊。像是被某種無形的線牽著——去應對、去取悅、去堅強。你說人生能演嗎?當然能。只是,當我不想再演的時候,為什麼就被認為「做自己」不行?別人憑什麼來指指點點我?
脫離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我能暫時離開現在的自己,我最想脫離的,是那個總想把一切照顧周全、又怕讓別人失望的我。

這幾年,我常常在思考「脫離」這件事;能否放下關係裡那份「非得負責」的慣性?

從外在的角色,到內在的執著,有時我們不是活得不夠努力,而是活得太緊。像是被某種無形的線牽著——去應對、去取悅、去堅強。

你說人生能演嗎?當然能。只是,當我不想再演的時候,為什麼就被認為「做自己」不行?別人憑什麼來指指點點我?

還記得十幾歲的我,第一次離開家、住校、打工。那時候,我以為自己只是想逃離一個不被理解的環境;後來才懂,那是生命在提醒我——離開,不只是距離的轉換,而是一場「為自己做主」的開始。

只是,那個早早學會體貼別人、觀察氣氛、維持和平的孩子,也悄悄長成了「懂事的大人」。我以為貼心能換來愛,其實那是一種深深的討好。那樣的我,總是把「讓別人舒服」放在「讓自己真實」之前。

久了,愛成了責任,理解成了壓抑。成年之後,我又披上了許多新的角色:母親、伴侶、病人、老師、陪伴者。每個角色都很好,但也都不輕;事實上有時我以為自己在成長,其實是在更熟練地偽裝。


我回顧了接觸了十三月亮曆法的自己,因此開始理解「時間」原來不是壓力,而是一種有節奏的呼吸。我學會在時間的流動裡看見自己——

在黃金三角靜心裡感受身體的真誠,在每日順流能量中學習看見更高的視角。它讓我慢慢明白,人生的節奏不是要更快,而是要有意識的活在當下。

直到我真的走上「中年之路」,我才慢慢敢問自己:那些被我撐起來的,是愛,還是責任?那些看似穩定的,是安定,還是害怕改變?

當我理解《西藏度亡經》,讓我第一次深刻體悟「死」的意義——原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脫殼,是靈魂的覺醒。我們每一次痛哭後的釋放、每一次願意說「夠了」的瞬間,都像是一場小小的「度脱」——讓舊的自己見到那道光,此後得以慢慢安息。

近日我也順著心流,開始行動練習自己提煉的心行—「突破迭代」的日常;練習不再反應,而是理解;不再急著修正自己,而是先看見、接納。

《金剛經》讓我把自負這件事情徹底的倒空,那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像一盞燈,照見我內在那些還想抓住的慣性。

我練習讓心不再急著佔有、不再評斷,就像我最近開始聽蔡璧名老師講談莊子,我對於〈齊物論〉裡說的那句——「莫若以明」特別喜歡💕與其分辨誰對誰錯,不如用明澈的心去看。那份「明」,不是理性的清楚,而是一種透徹的安然,讓我能與萬物同在,而不再對抗。

如果你問我,現在最想脫離的是什麼?我會說,是那個一次次總想「成為誰」的我。因為真正的自由,不在離開生活,而在於能在生活裡,仍然清明地在場,那是一種不被框住的自在,就像生命最終的歸處——不是離開,而是鬆開。

我想,這大概就是我這些年透過不同法門與實作的練習:每一種練習都會從自己的執念裡脫離。這意味我也練習,用柔軟的方式,重新回到自己。或許也道盡了,永恆不變的定律背後是揣著一份執念與掛念。而我,或許也安份期待,脫離了一部分的自己,會是怎樣的人。

更別說你也許會問,那每脫離了一部份的我,到哪兒?我會說,那一部分的我,便是和此刻的我擦肩而過,而不必多說點什麼,或許是最美的瞬間。

——聽聞心・婷文說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