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beat.Geeky.《爆炸頭拿破崙》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
《爆炸頭拿破崙》在 2004 年亮相時,香港並非其巡迴站(可能當年電影節曾上映過數場?),估計此片的香港擁躉,應該是通過影碟、互聯網和串流平台,初次見識到拿破崙我行我素的獨特風姿。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嚴尚民

《爆炸頭拿破崙》(Napoleon Dynamite)上映廿周年,香港戲院會放映 4K 修復版,某發行商入面似乎有「Vote for Pedro」的有心人。貴為邪典經典,Napoleon Dynamite 的 cult followers 聞訊,自然會到戲院捧場,但有幾多當年已在大銀幕一睹風采呢?根據電影香港譯名紀錄網站「Play It Again」提供的資料推斷,《爆炸頭拿破崙》在 2004 年亮相時,香港並非其巡迴站(可能當年電影節曾上映過數場?),估計此片的香港擁躉,應該是通過影碟、互聯網和串流平台,初次見識到拿破崙我行我素的獨特風姿。

究竟圍繞著愛達荷偏遠小鎮上的一個 geeky 高中生的故事,為何會成為了 Cult Classic?這實在有太多可以討論的地方。不過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它並不是一部 sleeper hit。導演 Jared Hess 改編自己在高中時和拍檔製作,於 2002 年 Sundance 電影節大受歡迎的短片《Peluca》,堅持起用名不經傳的演員 Jon Heder,以 40 萬美元成本完成長片《爆炸頭拿破崙》,在隔年再次參加 Sundance,結果大受歡迎,一夕成名,票房大收四千四百萬美元。而電影被「邪典化」的原因,亦跟大部分邪典電影殿堂迥異。例如《瘟室》(The Room) 被譽為邪典中的邪典,是因為它陳腔濫調、自編自導自演的 Tommy Wiseau 對作品的信心,與作品水平形成強烈反差(常以自己的大頭照為《瘟室》推廣,在大型廣告版和雜誌宣傳電影的私人放映),漸漸成為口耳傳聞的 cult 片。影迷甚至會在電影播放中途掟匙羹,唸出電影的經典對白。但用一個較嚴格的(現代)電影美學來看的話,《瘟室》難登大雅之堂,為人傳頌是因為作品夠 camp(如不是 kitsch 的話)。但從這個角度來衝量《爆炸頭拿破崙》的話,它實不符合所謂邪典的價值。

《爆炸頭拿破崙》的電影手法,放回二千年初的語境,可算相當原創。導演通過電影的拍攝和剪接手法,充份展示拿破崙的格格不入(oddity)和非主流的價值觀。當荷里活電影以無縫剪接要觀眾投入,《爆炸頭》卻透過 off-beat 的方法令看者對電影的環境(加上美術和選景)和角色多了一點距離——偏偏這正是「正常」大眾和角色的距離。這種處理手法簡單,卻非常聰明,而且收效——拿破崙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對面馬路的阿伯,正準備用散彈槍「人道毀滅」一頭老乳牛。但當他開槍時,散彈槍卻卡了彈。此時,載滿了學童的一架大巴士駛過,擋住了阿伯和乳牛,打亂了這場處決戲的節奏,卻令這場簡單不過的戲多了一重意義。電影並沒有再剪回阿伯和老頭的那一頭,依舊拍著那輛黃色大巴,然後「嘭」一聲,以牛的嗚呼和小童的慘叫作結。

Jerad Hess 把玩剪接和時機,去表達拿破崙充分斥著原始暴力與荒蠻的成長環境。然而作為主角的他也不是特例,這個環境衝擊鎮上的每一個小孩,包括大巴上的一群和看過太多而近乎麻木的拿破崙。觀眾如看慣荷里活電影,會被這種剪接處理殺個惜手不及,但不少的經典,如北野武的《花火》和 Aki Kaurismäki 的《列寧格勒牛仔》(Leningrad Cowboys)系列等,均採用 off-beat 的方法,帶出電影獨特的世界觀。無所適從的節奏,令觀眾不可能完全代入拿破崙,卻又對他的經歷有共鳴——難以融入群體,對自我懷疑等成長的迷惘。

不過電影成了邪典,極大可能是因為《爆炸頭拿破崙》成了 geek 電影的先軀者。電影中描述拿破崙和兄長 Kip、同學 Pedro 不被同學接受的怪行,今日看來,就像 geek 的定義一樣,由負面的「古怪」變成了正面「有個性,和對喜愛的事物熱衷」。 因為無遠弗屆的 cyberspace 光速發展,人在網絡的時間比真實世界還要多,被人話你 Geek,可能係一種 Badge of Honor。而電影的講故事手法,早就被荷里活吸收(《銀河守衛隊》結尾的 dance-off,不難令人聯想起《爆炸頭拿破崙》)。想著想著,《爆炸頭拿破崙》實情也不算太 cult 吧?電影再度得到關注,可能導演也始料不及。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FilmBurns 電影薪火電影媒體,以評論和專題文字為核心,讓光影蔓延。 網站: https://linktr.ee/filmburnshk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拿破崙》:此君非彼君

《爸爸》:沒有張揚的創傷

自發和影迷「自私睇」《赤裸裸》4K 修復版——專訪「自私放映」

Offbeat.Geeky.《爆炸頭拿破崙》

FilmBurns 電影薪火
·
·
IPFS
·
《爆炸頭拿破崙》在 2004 年亮相時,香港並非其巡迴站(可能當年電影節曾上映過數場?),估計此片的香港擁躉,應該是通過影碟、互聯網和串流平台,初次見識到拿破崙我行我素的獨特風姿。

原文刊載於電影薪火

文|嚴尚民

《爆炸頭拿破崙》(Napoleon Dynamite)上映廿周年,香港戲院會放映 4K 修復版,某發行商入面似乎有「Vote for Pedro」的有心人。貴為邪典經典,Napoleon Dynamite 的 cult followers 聞訊,自然會到戲院捧場,但有幾多當年已在大銀幕一睹風采呢?根據電影香港譯名紀錄網站「Play It Again」提供的資料推斷,《爆炸頭拿破崙》在 2004 年亮相時,香港並非其巡迴站(可能當年電影節曾上映過數場?),估計此片的香港擁躉,應該是通過影碟、互聯網和串流平台,初次見識到拿破崙我行我素的獨特風姿。

究竟圍繞著愛達荷偏遠小鎮上的一個 geeky 高中生的故事,為何會成為了 Cult Classic?這實在有太多可以討論的地方。不過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它並不是一部 sleeper hit。導演 Jared Hess 改編自己在高中時和拍檔製作,於 2002 年 Sundance 電影節大受歡迎的短片《Peluca》,堅持起用名不經傳的演員 Jon Heder,以 40 萬美元成本完成長片《爆炸頭拿破崙》,在隔年再次參加 Sundance,結果大受歡迎,一夕成名,票房大收四千四百萬美元。而電影被「邪典化」的原因,亦跟大部分邪典電影殿堂迥異。例如《瘟室》(The Room) 被譽為邪典中的邪典,是因為它陳腔濫調、自編自導自演的 Tommy Wiseau 對作品的信心,與作品水平形成強烈反差(常以自己的大頭照為《瘟室》推廣,在大型廣告版和雜誌宣傳電影的私人放映),漸漸成為口耳傳聞的 cult 片。影迷甚至會在電影播放中途掟匙羹,唸出電影的經典對白。但用一個較嚴格的(現代)電影美學來看的話,《瘟室》難登大雅之堂,為人傳頌是因為作品夠 camp(如不是 kitsch 的話)。但從這個角度來衝量《爆炸頭拿破崙》的話,它實不符合所謂邪典的價值。

《爆炸頭拿破崙》的電影手法,放回二千年初的語境,可算相當原創。導演通過電影的拍攝和剪接手法,充份展示拿破崙的格格不入(oddity)和非主流的價值觀。當荷里活電影以無縫剪接要觀眾投入,《爆炸頭》卻透過 off-beat 的方法令看者對電影的環境(加上美術和選景)和角色多了一點距離——偏偏這正是「正常」大眾和角色的距離。這種處理手法簡單,卻非常聰明,而且收效——拿破崙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對面馬路的阿伯,正準備用散彈槍「人道毀滅」一頭老乳牛。但當他開槍時,散彈槍卻卡了彈。此時,載滿了學童的一架大巴士駛過,擋住了阿伯和乳牛,打亂了這場處決戲的節奏,卻令這場簡單不過的戲多了一重意義。電影並沒有再剪回阿伯和老頭的那一頭,依舊拍著那輛黃色大巴,然後「嘭」一聲,以牛的嗚呼和小童的慘叫作結。

Jerad Hess 把玩剪接和時機,去表達拿破崙充分斥著原始暴力與荒蠻的成長環境。然而作為主角的他也不是特例,這個環境衝擊鎮上的每一個小孩,包括大巴上的一群和看過太多而近乎麻木的拿破崙。觀眾如看慣荷里活電影,會被這種剪接處理殺個惜手不及,但不少的經典,如北野武的《花火》和 Aki Kaurismäki 的《列寧格勒牛仔》(Leningrad Cowboys)系列等,均採用 off-beat 的方法,帶出電影獨特的世界觀。無所適從的節奏,令觀眾不可能完全代入拿破崙,卻又對他的經歷有共鳴——難以融入群體,對自我懷疑等成長的迷惘。

不過電影成了邪典,極大可能是因為《爆炸頭拿破崙》成了 geek 電影的先軀者。電影中描述拿破崙和兄長 Kip、同學 Pedro 不被同學接受的怪行,今日看來,就像 geek 的定義一樣,由負面的「古怪」變成了正面「有個性,和對喜愛的事物熱衷」。 因為無遠弗屆的 cyberspace 光速發展,人在網絡的時間比真實世界還要多,被人話你 Geek,可能係一種 Badge of Honor。而電影的講故事手法,早就被荷里活吸收(《銀河守衛隊》結尾的 dance-off,不難令人聯想起《爆炸頭拿破崙》)。想著想著,《爆炸頭拿破崙》實情也不算太 cult 吧?電影再度得到關注,可能導演也始料不及。


電影薪火網站
電影薪火Instagram
電影薪火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