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AI 生成式藝術的權力
談我對:
e-flux|R.H. Lossin〈Value in Garbage Out: On AI Art and Hegemony〉,以及其續篇
e-flux|R.H. Lossin〈Godlike and Free〉 觀後感
1.《Value in Garbage Out》—— AI 藝術的價值幻象
我們或許不該把生成式 AI 視為純粹的創作工具,原因是它與既有的文化霸權與經濟結構有很大的相關性。Lossin 指出,AI 藝術所謂的「價值」往往不是出自作品本身,而是由誰在操縱平台、控制資源與話語權來決定。值得重新思考的是當我們驚嘆於 AI 的創造力時,其實是在無意識地認可並延續既得利益者的秩序。這些作品表面看似民主化、人人皆可創作,但背後卻是由科技公司、資本市場與演算法所框定的遊戲規則,而藝術家與觀眾的自由與意識其實已經變得十分有限?
2.《Godlike and Free》——自由與神性的虛幻敘事
在續篇《Godlike and Free》中,Lossin 把焦點轉向「自由」與「神性」的敘事。他批判生成式技術被包裝成「超越人類極限」的幻象。我們在 prompt 裡輸入一句話,AI 就能生成圖像、音樂或文字,這種「全能」的感覺容易讓人誤以為自己掌握了無窮的創作力。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真正控制生成過程,因為規則、語料庫與演算法早已預先設定。
像是現代社會的「客製化」消費體驗,表面上顧客能夠隨意選擇商品樣式,但所有選項都來自平台規劃的範圍。AI 藝術的「神性」與「自由」同樣是一種精心設計的幻覺,它讓人沈浸在無所不能的感受中,卻忽略了背後的技術侷限與話語權壟斷。那麼,生成式藝術的「自由」是否只是另一種被精心設計的商品化體驗?
3. 生成式藝術的兩面性
從兩篇文章,我們可以看見生成式藝術的兩面性。一方面,生成式藝術確實打破了傳統創作的限制,讓更多人可以參與藝術實驗。另一方面,若沒有對背後的權力結構進行思考,AI 生成式藝術成為資本與話語權的陷阱。它既可能成為創造力的延伸工具,也可能讓我們陷入一種「去人化」的陷阱,藝術家是否被邊緣化為「輸入指令的人」?而真正的主導權則掌握在演算法與平台手裡?
4. 個人反思
這兩篇文章最重要的提醒是:生成式藝術不是單純的技術現象,也是一場文化與政治的事件。驚嘆於 AI 生成的美感的同時,我們可以在心裡追問:誰在控制這些生成?誰能決定哪些圖像、哪些風格值得被看見?藝術的價值不應被壓縮成平台的演算法分數或投機市場的價格。
因此,面對 AI 生成式藝術,態度也許應該是謹慎而開放的。引入作者的思考,我們既可以相信它能開啟新的創作可能性,但也應該同時質疑它背後的權力運作,才能真正理解它在當代文化中的位置。
e-flux|R.H. Lossin〈Value in Garbage Out: On AI Art and Hegemony〉:https://www.e-flux.com/criticism/650116/value-in-garbage-out-on-ai-art-and-hegemony
e-flux|R.H. Lossin〈Godlike and Free〉:
https://www.e-flux.com/criticism/655477/godlike-and-free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