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奈谈(十五)
上一期我把世界模型的框架大致给大家勾勒了一下,框架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其中的内容是庞杂的,我们需要慢慢的梳理。根据上一期的反馈,需要澄清的是对三个世界的划分,1)自然世界,2)人类社会世界,3)个人世界。其中个人世界需要修改为个人精神世界。人的身体生理的部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属于自然世界的,对人生物性的研究也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这与研究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物特性的科学没有区别。而人的精神世界是独立一个世界。面对精神世界与面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世界,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虽然心理学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但由于科学方法的局限,心理学更多地反映统计状态,而不是一门精确科学。之后我们讨论各个世界的具体问题时再作讨论。
今天我想着重和大家讨论世界模型的两个基石,立正心和求真知。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基石是我从庄子那借来的。庄子逍遥游中说:乘天地之正,御六合之辨,可以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其实总结起来就是立正心和求真知这两个基石。我认为这是从人性脱离动物性的起点。我记得若干年前参与过一个关于人性的讨论,我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且现在愈发坚持,人性是动物性向神性演化的中间态。通常说某某人开悟了,是因为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神性。我们中国文化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圣人,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能做到立正心和求真知,而是否能成为圣人就看正心修到什么程度,真知求到什么程度。如果把成为圣人当作万里长征的胜利,那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是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立正心和求真知。在立正心和求真知这两个基石中,立正心是主帅,求真知是辅佐。原本这期打算对立正心和求真知两个议题一起探讨,但发现内容较多,避免占用读者太多的认知带宽,我把这个内容分成两部分,这期专注在立正心,下期讲求真知。
有人会问,立正心是不是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或者如上期我提到的王孟源所说的公益心,或是道德上非常崇高的要求,对普通人很难?其实不是,固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公益心和道德崇高是正心的高阶成就,但对普通人并不一定必须到达那种境界。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正心”是什么意思。有人可能会说,作为中国人,怎么可能不知道“正心”是什么意思?我可以很坦白的说,我作为近50年中国人的经验,刚刚想通“正心”的含义,可能因为它太普通太寻常,我们可能很容易忽略它内在的含义。我不扯正字的古汉字溯源和它各种不同字义,单说它最基本的含义,是与歪斜相对,歪字义很明确就是“不正”。如果我们想象一个称或天平,什么时候天平会歪斜?天平两边重量不同的时候,而天平两边重量相同的时候,不歪不斜即是正。立正心便是心中的这座天平的两端重量要一样。人心中天平两端放的什么?一端是自己,另一点是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所以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各式各样的贪嗔痴,就是把自己那端看得无比重: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别人利益重是贪,自己的爱好比任何其他事重是痴,自己的情绪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是嗔,自己的观点比任何人的都正确是庄子所说的“师心自用”。从另外一方面说,立正心也并不是要求人道德崇高,不需要把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看得比自己还重要。道家一位先贤杨子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自己与天下同等重要,即使自己损一毫利天下都会让天平歪斜。看似杨子在宣扬自私,但其实杨子在杜绝道德绑架。杨子还有后半句:“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去损害天下让自己有利,这种事也不能做。可见,立正心就是不偏不倚,这是为人的基础。有人可能会问,圣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他们心中的天平不也是歪了,只是歪到天下那去了。其实不是圣人的天平歪了,而是圣人的“我”没了,无我自然连天平也都没了,都不需要量了。我们之前聊《齐物论》的时候讲过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讲“丧我”,“丧我”成就了庄子所谓逍遥的“至人无己”。
杜兰特在《文明的故事》将文明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耕种、工业、运输、贸易)、政府、道德(风俗礼仪、良心操守)、宗教、科学、哲学、文字和艺术。文明“civilization”,有“城市化”的含义,而城市化是人类分工合作的社会化形态,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人是这种社会化形态中的元素,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文明。对“人”的定义通常都是模糊的,因为人是复杂的:从生理生物意义上说人是动物,也和某些动物一样组织庞大的社群;另一方面说,人与动物在智力和社会组织层面存在巨大差别,也许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演化论)也可能是有意识的创造(神创论),不论如何,不争的事实是人已经从动物性的脱离出来,建立起一个灿烂的文明。但这个文明其实还很脆弱,如同我上一期所说,人类文明正处在青春期,这个时期是最危险的时候,有足够的破坏力,但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人类完全有能力毁掉现有地球上的一切文明,重新回到蛮荒时代。只有人类社会中的大多数群体跨越了从动物性向人性转变的这道门槛,至少做到立正心,人类文明才能真正的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西方文明中,立正心的这部分功课是由宗教信仰来完成。在过去,由于我自身的认知偏差,对基督教有一些成见。在我初来英国参观各个大教堂时,常用一种阶级的视角批判,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幼稚。并不是这种批判错误,而是不够全面,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点与中国儒教是一样的,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基督教信仰在当今世界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其影响力在与日俱减。这根源于基督教信仰存在先天缺陷,即绝对一神教为主体和死后进天堂为奖励的模式(伊斯兰教同样存在这种缺陷)。尽管这种模式在罗马帝国崩塌后日耳曼等蛮族纷起的混乱年代相当成功,将欧洲稳定下来,并逐渐形成新的秩序,为西方近代崛起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种模式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洪流之下,根基完全被撼动。我先不扯太远,单说基督教信仰对立正心的作用,我认为是有作用的。基督教的一条重要理念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虽然在欧洲封建政治体制下这条理念的具体实现存在折扣,但它在教众群体中种下正心的种子,使后来的启蒙运动成为可能。基督教信仰体系中也出现过很多圣人,也修行到丧我的境界,可以为其信仰殉道。然而但是(这段文字有很多反转,现实使然),与中国圣人对比,中国圣人丧我的结果是空,而基督教圣人丧我的结果是只剩上帝,一个修空一个修实结果就完全不同。中国圣人修空所以无定见、无成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主张无为而治,基督教圣人修实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比上帝更重、一切以上帝指示办、主张绝对精神,上帝一定不喜欢异教徒,如果不能让他们皈依就让他们消失。所以基督教信仰口口声声讲爱与和平,但细数由它挑起的宗教战争却数不胜数,根源就在这。强烈的一神教信仰,从犹太教以降一脉相承的基督教及其分支,和伊斯兰教及其各种派别,越虔诚的信徒就越容易极端,其实这就是入了魔道。圣与魔本质上只是一念之差而已,修空与修实的差别。基督教现在已逐渐式微,一些虚构的价值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虚构的价值不是我说的,是尤瓦尔赫拉利说的)取而代之,被捧上神坛成为绝对精神,这是魔道的另一种体现。
现代社会人们的某种“政治正确”倾向,反映了人们想表现出为善的心态,但由于过于想表现行善,或怕被人看成不道德的人,而忽视了社会现实,这也是正心不立的表现。就用刚刚被刺杀的美国政治网红查理柯克的一段与美国某位大学生的辩论为例,大学生认为对于性别的认同应以对方感到舒服愉快为前提,即一个男生如果认为自己是女生就应该被认为是女生,这是典型的美国“政治正确”的一种观点,而查理柯克认为男性和女性的认定必须通过生物特征认定,按照大学生观点,是否可以允许一个男性号称自己是女性就进入女性的更衣间?很明显,大学生出于善意推论,即希望对所有人的宣称作善意理解。如果我们从立正心的角度去分析就能发现问题,一个人如果不在群体中生活,完全有自由认为自己是任何性别,但是当他/她在群体中生活,就必须把大众对性别的普遍认定和他们对自我认知放在一起衡量,同时大众也应该在不影响他人生活的基础上对他/她的个人选择表示尊重。再举一个查理柯克的例子,他是个强烈拥枪支持者,这种立场很可能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一个因素。对于他支持拥枪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美国宪法中的第二修正案(1791 年通过的),即为了自由州的安全,需要有良好管理的民兵队伍;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查理柯克还反对美国宪法中出生地原则,当有人反驳他说这是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1868 年通过的)规定的,他会反驳说,那是1868 年通过的,太老了,当时的美国先贤不会想到现代美国移民问题。这里就存在他认知失配的自相矛盾,同样都是宪法修正案的条款,对他不支持的出生地原则他就说这个条款太老了,不适配现在的情况,而对他支持的法案他就无视这条法案更老的现实,这是很明显的正心不立的案例。其实第二修正案更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因为1791 年时美国初建,还没有联邦军队,所以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利于保护家园,而现在美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不管是受其保护,还是想与之对抗,在美军专业军事化训练和先进武器面前,民间所持的那些武器根本一点作用都没有,只能增加社会治理负担。如今查理柯克被刺杀身亡体现了支持用枪者被枪杀死的现实荒谬,而这种现实荒谬已经充斥了西方世界,标榜言论自由却不能批评以色列对加沙平民的种族灭绝行动,标榜法治却对爱泼斯坦萝莉岛讳莫如深。这些所有西方“文明”国家上演的闹剧其实本质上在昭示西方哲学最深处的缺陷和资本主义对人自身缺陷的放大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未来东西方之争将会是圣道与魔道之争。
我必须说,有善心、有道德心都是对的,是立正心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连善心道德心都不想立,就不可能立正心。但仅仅有善心道德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我们下一期的主题,求真知是立正心的辅助。苏格拉底说:真知即美德。我想对这句话稍作调整:求真知即美德。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上有巨大差别,我们下期再细说。
Disclaimer: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