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uncanLa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雜談所謂美食(粥品篇)

DuncanLau
·
·
近年有不少粥舖結業,有屋邨小店亦有經營多年的,甚至連鎖性的更全線退場,似乎引起不少香港人的迴響,有人表示粥水都冇得食,也有人覺得會吃粥的人越來越少。
人工智能的繪圖,白粥油條腸粉共冶一爐,有沒有增加食慾? (Photo is AI generated by Substack)

起碼對自己而言,以前在家𥚃,吃粥通常是有人覺得不舒服,甚至是病倒,沒有胃口,於是會煮一些粥讓他們吃,容易入口,也好讓他們有米到肚,不致餓着。當然,亦有時在週末早上,母親會煮一鍋粥大家吃,都是十分家常的如柴魚花生粥,菜乾蠔豉粥等。可見,粥不是經常吃,因為,很簡單,唔飽肚。

後來上了中學,粥仍是屬於早餐食品,學校附近一條小巷便有幾檔,有時遇上同學一起會吃一次,通常加腸粉或油炸鬼之類。然後中午吃飯,大部分地方都沒有提供粥品,多數是碟頭飯之類,適合學生和上班族。甚至是那些大XX快餐店,也只是早餐時段才有可能供應粥品,其餘時段不會,同樣原因,唔飽肚。

所以,粥品從來都是另類選擇,大部分人都是偶一為之,不會當是正餐。因此,當粥舖開到成行成市,我是不大明所以。當然,他們有很多不同材料的,再加上炒粉麵,蘿蔔糕和裹蒸糭之類,又有其他腸粉油器,也勉強能食飽肚。不過,這樣逐樣叫,一餐下來,可能比一般午餐晚餐還要貴。自己仍然堅持偶一為之,再大不了,自己煲也不是難事。

在外國時,便間中自己煮,一般材料不難找,自己煮更能掌控一切。有一次,在聖誕期間,吃完火雞餐之後,通常剩下不少火雞肉,於是想到用來煲粥,還用手撕開雞肉,加大量薑絲和蔥粒,竟然是出奇美味,自此便經常煮,還叫它作手撕火雞粥!自家岀品,外面沒有。

間中也會在外面吃,不過感覺是越來越差。以前是平民價錢的食物,現在都加入名貴食材,以抬高價錢,所以偶然吃一餐來平衡一下。有些有點名氣的店,一碗生滾粥可以賣四十多元,而且每隔一段時間便加價幾呅,着實令人心裏不值。而平價一點的,那些腸粉炸兩又很多時預先做好,特別是午餐時分,時間關係,已預先切好上碟,淋豉油馬上可以上枱。我不知道是他們高估了生意,還是預製超大量,很多時,那碟腸粉炸兩就是凍冰冰,真是食之無味。預製菜也會加熱吧?久而久之,我幾乎是放棄算了。價錢已經不便宜,質素還欠缺,大家不是儍子,正如上面提過,粥不是一定要吃,其他的選擇多的是。到了今日的田地,非一日之寒吧!

市場自有其法則,甚麼舖租貴,人工貴,食材貴,其實到處都一樣。生意人會計數,可以搵錢的生意一定有人做。你看兩餸飯店越開越多,又如何解釋?有些還做兩餸麵(但可能加幾呅),但會有人做兩餸粥嗎?因為又麻煩,又唔能夠賣貴多少,無謂煩惱自尋。看過一些訪問粥品小店,不少是已幾代人流傳下來,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己舖,才總算捱得住。不過,要人手製作各種食品,廚房環境也不會舒服,工時又長,說不定,結束生意,將舖頭租出去,收入可能更好,又不用奔波勞碌。到頭來,還是計一盤數而已。

因此,對粥舖越來越少,自己已沒有太大感觸,仍然有需求,便仍然有人做。真的很想吃,自然會搵到,大不了便跨區購買。以前在多倫多,腸粉和油炸鬼都可以在唐人超市買到,油條放在焗爐中加熱,口感其實也不錯。這些反而在香港的超市沒有,但有蘿蔔糕和糯米雞,將將就就吃一餐,已是很不錯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