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創業 × 真投機:香港創業文化的價值錯位與幻象拆解
投機式創業的病灶
香港社會對「創業」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種短期逐潮的模式。一旦市場上出現新熱潮,例如 party room、夾公仔店、珍珠奶茶、NFT,便會瞬間湧現大量相同業態。媒體配合宣傳,誇大其短期利潤,塑造「一個月回本」、「月入十萬」的神話。結果,大眾將這些追逐潮流的人視為「有商業頭腦」,甚至奉為成功典範。然而,這種現象本質上是一種 投機式創業崇拜:把短期套利錯認為長遠經營,把運氣與時勢誤解為能力與遠見。
功利價值觀的深層驅動
這種投機崇拜背後,是香港長期累積的功利文化。在「成王敗寇」的社會氛圍下,過程不再重要,結果才是唯一判斷標準。能夠迅速賺錢,就代表正確;即使模式單薄、不可持續,亦無損於其「成功者」形象。教育制度亦未能提供長遠視野:學校教授商業計劃書與成本計算,但鮮少引導學生思考品牌、產品與系統的可持續性。於是,年輕一代自然把「短期套利」視為創業的核心策略。
傳媒吹捧與責任真空
傳媒在其中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報導經常以「新興產業月入十萬」為標題,卻少有追蹤半年後倒閉的八十間同類店舖。這種單向度的資訊輸出,放大了大眾的錯覺:認為「潮流等於機會」、「快錢等於聰明」。媒體並非刻意欺瞞,而是自身亦被數字與點擊率牽引,於是變成「只吹不問責」的神話製造工場。結果,社會資源大量流向重複性、低附加值的產業,而真正的創新與長遠投資卻乏人關注。
容錯空間的缺失
香港社會對失敗的容忍度極低。真正有創意的嘗試若告失敗,往往被標籤為「不切實際」或「不懂市場」。相比之下,開設一間「見得光、容易入場」的模仿式商店,既不冒太大風險,也不會招來恥笑。這種環境塑造出一種偏好:寧願選擇低風險的跟風投機,也不願意承擔創新失敗的代價。最終,社會變得「安全卻平庸」,缺乏孕育真正創業家的土壤。
投機幻象與價值誤導
這種文化製造了幾個集體幻想:
夾公仔舖被視為「商業頭腦」,實際只是短期租金套利。
party room 被包裝為「潮流產業」,一年後便成為回收場。
快錢被誤認為「聰明」,但快錢其實更多依賴運氣與時勢,而非長遠規劃。
投機被當作「懂得捉機會」,然而真正的「捉機會」是預見需求、引導潮流,而不是盲目追隨熱潮。
這些幻象不僅誤導個人選擇,還令整個社會將「短期套利」與「長遠建構」混淆,逐漸削弱了創業本應承載的制度性意義。
系統建構與創業本質
真正的創業,不在於捕捉一時潮流,而在於建立可複製、可延續、能抵抗風險的系統。這需要品牌定位、產品創新、資源配置與長期願景。可惜,香港社會往往只讚頌「快賺到的人」,卻無視那些默默建立制度基礎的創業家。當「投機」被等同於「創業精神」,整個城市就會逐漸失去「看得遠 × 建得穩」的力量。
我的觀察:創業與賭局的分野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香港式的「偽創業」其實是一種微型地產投機遊戲。大部分投機型創業,都與租金週期、短期熱潮高度綁定,而缺乏獨立價值創造。這樣的模式可能帶來短暫繁榮,但無法為社會積累真正的產業資本。真正的創業應該是「創造命運規則」— 即能夠改變市場結構、建立新遊戲場域,而不是「裝修華麗的打工場」。當大眾將投機誤認為創業,社會就會陷入一種「短期快感 × 長期萎縮」的惡性循環。
結語:一場認知大清算
因此,我們必須對香港的創業文化進行一次徹底清算:到底我們想要的,是一場「買大細」式的短期賭局,還是真正能夠累積、抗風險、延續發展的系統建構?「你開的不是公司,而是租金週期內的賭局。」 這句話,或許能成為對當下香港創業迷思最貼切的總結。唯有正視這種錯位,社會才可能擺脫投機崇拜,重建對創業的正確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