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輔導原理(第1堂)
第一堂課聚焦在探索學習的動機與心態。就我而言,並沒有打算報考心理諮商研究所,純粹是出於個人興趣而上這門課。老師提到,在這一年的課程中,「你為何而學?」這個問題會持續伴隨著我們。
對我來說,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的投資報酬率偏低:必須先考上研究所,攻讀至少三年,期間還要完成一年無薪的全職實習,甚至需支付督導費。畢業後才能參加國考,通過後取得執照。然而,進入職場後,起薪僅約四萬出頭。
這讓我聯想到《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一書中的觀點:「工作的社會價值和支付給工作者大概的金錢多寡,其間的反向關係」簡而言之,越有社會價值與意義的工作,薪水反而可能越低。
此外,也想起一則中國的段子:由於法律禁止透露胎兒性別,一對夫妻詢問陳醫師是否能「暗示」一下。陳醫師一開始義正辭嚴地回應:「依照規定不能透露。」但隨即補上一句:「不過晚上天橋底下有位算命師挺準的。」夫妻雖然將信將疑,還是前往天橋底下一探究竟。一見面便驚訝問道:「陳醫師?」對方答:「不,我現在是算命師。」
這段子巧妙地反映了心理諮商師有些耐人尋味的處境。他們可能比一些身心靈課程的老師收入低。過去,身心靈課程常會暗示其療癒效果,但如今有趣的是,情況似乎顛倒了過來,許多身心靈課程的簡章上,反而會將較難處理的個案「轉介」給心理諮商師。雖然有些諮商師批評這種將諮商視為疾病治療的觀點,但也有些諮商師選擇斜槓經營,將塔羅牌、人類圖、紫微斗數等納入他們的服務範圍。
總之,這半年我給自己規劃了三個學習主軸:
心理諮商
哲學諮商
佛學諮商
這門課是學習心理諮商的第一堂課。
2025.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