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9 三十分鐘
Day One 今天的提示:What is one thing I want to make progress on this week? 這一週我想要在哪件事上取得進展?
這週,我想要在時間分配這件事上取得進展。不是那種讓人看了就想逃跑的精密時間管理,而是一種可能更有效也實際的方式:把生活切成一塊塊三十分鐘的時間豆腐。
從上個月開始,我就一直想要這樣做了。我把幾件每天想做的事情,以手寫日記的三頁大概三十分鐘為基準,期待每天都能有幾件事用這樣的時間區塊去完成。手寫日記三頁三十分鐘,運動三十分鐘,讀書三十分鐘,學習三十分鐘,日更文章三十分鐘以上。其實就是我想要對抗拖延症的溫和抵抗。
必須這樣做的原因,是我想要給自己一個框架。不是那種硬梆梆的框架,而是像果凍一樣有彈性的邊界,可以輕微變形,但至少有個形狀。人到了這個年紀,沒有框架就很容易變成一攤爛泥,雖然爛泥也有爛泥的自在,但偶爾還是想要站起來的。
這樣做的更深層原因,是我的人生已經過了一半以上了。這樣的年紀,像是一部電影看到中間,開始意識到結局不會太遠,但劇情還有挽回的空間,當然也有可能會接近高潮。我有時候會想到自己曾經怎樣地揮霍時間,當然年輕的時候誰都會這樣做,但想起某些特別荒廢的時期,還是會有點心疼那個不知道珍惜的自己。
在紐約的三年,有一段時期我不知道為什麼,晚上大概兩三點或更晚才睡,都會睡到中午起床。那段時期整個人像是一台故障的時鐘,永遠慢半拍。原因是什麼,我現在也想不起來了,大概就是那種年輕人會有的莫名憂鬱吧,找不到方向,到處亂晃。
沒有寫日記,沒有留下任何線索,我現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那些零碎的回憶片段。那時候睡到中午,我常常覺得一起床就很懊悔,看著窗外已經很亮的陽光,有種錯過了什麼重要事情的空虛感。為什麼要讓自己陷入這樣的輪迴?那種對不起自己的感覺,非常氣自己,但明天依舊如此,其實明明可以避免的。
「不能好好分配時間嗎?為什麼總是在揮霍自己的歲月?」這個念頭,我後來常常想起。那時候對時間、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真的太糟了。
過了這麼多年,我慢慢懂得把握時間,尤其是最近這十年。也常常領悟到,過日子的時候要好好品味時間的質地,而不是讓它像流水一樣嘩啦嘩啦地過去。但要說完全改好了,那也是騙人的,偶爾還是會有那種「咦?下午怎麼就不見了?」的時刻。但我的確常常想起那時候那個懊悔的心情與念頭。
因為寫了兩年的手寫日記,每天三頁,就是大概三十分鐘的時間,所以我想到了這個概念。三十分鐘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剛好是一個可以專心做一件事,但又不會讓人覺得負擔太重的時間長度。你可以用三十分鐘寫三頁日記,不用每天都寫出什麼人生哲理,就是把今天發生的事情記下來,像是對今天的一個小小總結。
你可以用三十分鐘運動,不一定要去健身房揮汗如雨,就是在家裡做做伸展,或是出去走走路,讓身體記起它不是只有坐著打字這一個功能。你可以用三十分鐘讀書,不用設定要讀完多少頁,就是翻翻書,讓腦袋吸收一些長篇的文字。
延伸出去,你甚至可以用三十分鐘發呆,好好地什麼都不想,或是什麼都想,讓思緒像雲朵一樣飄來飄去。發呆也是一種技能,尤其在這個什麼都要快的時代,能夠慢下來發呆,其實是很奢侈的事情。
三十分鐘的妙處在於,它足夠讓你進入一種專注的狀態,但又不會長到讓你覺得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
這週,我想要在這件事上取得更多的進展。不是要成為什麼時間管理大師,也不是要把生活變成一張完美的時程表,而是想要重新找回對時間的那種溫柔掌控感。讓那些三十分鐘的時間區塊,成為一天裡的小小標示,提醒自己:今天我做了一些事情,沒有完全放空。
這不是什麼偉大的人生哲理,是我試圖對抗時間流逝的小小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