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tosix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建築美感的認知作用談SUEP.作品背後的美學與道德議題

atosix
·
·
原文刊載於〈ta台灣建築雜誌〉 2015年5月 Vol. 236

文 | 蕭有志

這學期我在任教的大學建築系上開設了一門大四的討論課,這門討論課主要是比較各種創作者的創作行為及其背後潛藏或指涉的各種思索與創作脈絡,希望藉由這些討論協助大四的學生們建構各自做為一位建築作者的主體性思考,以做為邁向畢業設計獨立創作的準備。還記得在某一次的談話中話題觸及了建築創作中關於美學與道德的問題,我舉了「血鑽石」這部電影做為開展這個討論的話題。

「血鑽石」這部電影名稱的來源為「血鑽」,指非法開採並走私的鑽石。電影以美國記者格雷格.坎貝爾(Greg Campbell)2002年出版的《血鑽:追蹤世界最貴寶石的死亡之路》(Blood Diamonds:Tracing the Deadly Path of the World's Most Precious Stones)一書為創作藍本,以1999年內戰下的獅子山共和國為背景,描述了血鑽交易的骯髒和獅子山人民在內戰烽火下經歷的苦痛。這個討論便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血鑽石,美嗎?」。

鑽石的璀璨炫麗透過業者長年以各種浪漫動人的廣告營造出一種美麗形象,深植在大多數閱聽接收者的心靈與認知作用之中,以至於現在提起鑽石大概很少有人會抗拒它做為一種稀有礦石,在精緻的加工與切削後將光線多重折射後產生出的獨有美感。我們在建構這種美感的認知時其實一如我們對各種「物」的美感認知,在各種「物」的相互比較下,透過視覺作用出一種感受性。這種視覺感受性也形成了對物之美醜判斷的最表層。

而在這表層之下,還有一層建築人似乎特別在乎但其他領域的創作者不一定那麼在乎的另一層美感認知作用,便是所謂「真材實料」與否的問題。事實上以一般人而言在沒有足夠知識做為鑑別基礎的情況下,人們常常無法準確的鑑別鑽石與水晶玻璃差異,但因為認知上知道兩者的價格有著明顯的差異,在「真材實料」的美感作用驅使下,我們往往不恥瞞天過海的「表面工夫」,而以「真材實料」為尚,形成了視覺感受之外與材質綑綁的更深一層美醜鑑別作用。

這個美醜的鑑別作用再往更下一層挖掘,會碰觸到造物的程序之美。例如造物的程序是否適切,是否合乎生產邏輯。這些關乎生產程序的問題建構了美醜認知作用的更深層。以建築人而言,上述的真材實料還會牽扯到與構築方法的相應與適切性,例如硬木以榫接為尚,軟木則適合螺絲接合。這時建築作品的美感關乎了構造的合理性、製造過程的經濟性乃至建築是否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等等,形成了物的視覺表層與真材實料之外,一個更深層次的美感認知作用。

至此,如果要再更深入的挖掘,便往往會觸及道德的問題了。「血鑽石」的美醜判斷,如果對一個人而言會是一個猶疑難決的問題,應當便是血鑽石表層的視覺美與真材實料對上了生產程序中血腥殺戮的人性黑暗面,形成了一種美感認知作用的衝突,以至於它的美醜判斷不再是簡單的視覺美醜的問題,而是關乎道德的美學問題。在我們熟悉的建築文化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問題,例如一個設計造景美輪美奐但其實劫掠了公民共享的都市開放空間的華廈中庭花園,這背後涉及公民權益的不公義轉而影響了人們對這個華廈中庭花園的美學判斷,這便是一種道德與美學的糾葛。

以上述的開頭做為討論SUEP.建築事務所作品的評述文字寫作相信是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但是個人認為上述提及的關於物與造物的美感認知作用的各個層次以及其與道德的牽連,正是SUEP.事務所創作觀中非常值得討論的部分。

從近期以中英日文三語在本地出版的SUEP.事務所的作品集以及設計理論這兩本具關連性的出版品中,可以看見末光弘和與末光陽子兩位建築師反覆的指出SUEP.建築作品背後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創作價值觀,就是建築做為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重要的中介物,其狀態應當融入這個以太陽為主宰的自然循環系統之中,使人透過建築也能真實的感受到人做為這個自然循環系統一部分的連結性,感受自然的豐富性並且在其間生活著。而他們也提及希望以這種價值觀回應近年來大家相當關切的全球氣候變遷造成的各種環境與生存問題,使當代建築發展的焦點從空間型態的創新體驗與建築造型與空間美學形式的發展,轉移成建築在這樣全球性的環境變遷過程中該以什麼樣的全新姿態去回應它自身的命題。

還記得大約半年前,一位在本系兼任設計課的年輕老師在臉書上提到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大意是說當天上課時問了組上同學有多少人畢業後想考建築師,結果幾乎沒有人有正面的回應,但換個問題問有多少人將來想保護地球環境,幾乎所有人都舉手了。這個有趣的提問及同學們的回應其實清楚的反映了這個建築新世代的觀點。如果我們回看這些從小在台灣成長,年紀二十來歲的年輕建築學子他們的成長經歷,會發現諸如「地球發燒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資源回收救地球」等等從小學開始就喊的震天價響的口號,早已深深的進入了他們的教養之中。這些口號無論是否淪為教條式的吶喊,但一種真假難辨的環境意識確實是深深地烙印在這些新世代對未來建築與環境的盼望的認知作用之中。也難怪每年的高中生甄試入學口試,總不難聽見聲稱要用「綠建築」拯救地球環境的壯志豪情。

這種巨大的人類集體生存焦慮可能早已轉成了一種道德的驅使,在更深入骨髓的地方驅動了一整個建築世代對建築與自然循環系統產生一種更加融合的盼望。不過這種盼望與其說是對自然的愛,我認為也許更多的是對千百年來不斷發展至今的建築文化,期望它能在這樣巨大的環境變遷下找出新路,能繼續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延續下去吧。

也許正是由於這樣的盼望,在我所看到的SUEP.事務所的作品中,以上述在環境議題中生出的道德議論為原點,引發了一種以理性的自然循環系統分析引領建築與環境設計的生產程序。而這種對建築生產程序的反省、改造與試驗,也衍生出了對新型態的建築結構技術;如鋼板結合混凝土澆灌技術的運用,以及在各個方案中對與自然循環系統高度整合的建築環境控制設備與系統的重視;如運用地下水循環達到控溫目的的空調系統。藉由這些技術運用,SUEP.也在各個方案中發展出了新的建築型態;如為了儲熱做為室內空調使用而發展成的建築傘型單元斷面。這些藉由不同生產程序所導出的建築型態產生了SUEP.作品中獨特的美感,有別於其他許多以表層的美感追尋做為建築操作起始點的建築作品,這種SUEP.式的建築作品美感不僅是單純的視覺認知作用,這種美感其實牽扯的是當代建築面臨的環境道德問題,也隱含著SUEP.嘗試以一種他們獨到的建築生產程序回應此一問題至今所做的探索與示範,是一種多重的美感認知作用下,複層而黏著的獨特建築美感經驗。

原文刊載於〈ta台灣建築雜誌〉 2015年5月 Vol. 236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