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Lineker 陳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們正在為前一代人養老,也可能養不起自己——寫在中國養老體系的代際臨界點

Lineker 陳
·
·
本文試圖跳出福利主義幻覺,透視養老制度背後的結構邏輯與代際張力。中國養老體系面臨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下降與勞動人口萎縮等多重挑戰,現行「一代養一代」的現收現付制度壓力漸增。財政補貼日益成為支撐主力,但長期依賴不可持續。延遲退休、個人養老金制度等改革雖已推動,仍面臨執行困難與代際矛盾。未來需構建多支柱養老體系、優化財政支持、提升制度透明度,並改善勞動市場與生育環境,以確保養老制度的公平與永續。

前言

在當今社會,養老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養老體系的永續性不僅關乎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養老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更具特殊性與長期影響。

在中國現行的養老體系中,有一種獨特的制度邏輯——「一代人養上一代人」。這一邏輯體現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現收現付」模式中,即目前在職職工繳納的社保資金,直接用於支付當前退休人群的養老金。它不是為個人建立獨立帳戶,而是依靠代際之間的資金流轉與責任傳遞來實現保障。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出生率持續走低、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不斷下降,這種制度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現收現付:一代養一代的制度邏輯

現收現付制度曾是中國養老體系的基石。它體現了社會互助共濟的理念,也契合當時人口年輕、勞動力充沛的背景。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個體的儲蓄負擔,使廣大退休人員能夠獲得相對穩定的保障。

但隨著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制度所依賴的基礎逐步動搖。在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中,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傳統產業轉向新興產業,雖然推動了經濟成長,卻也造成了區域與行業間勞動力供需的不平衡。年輕一代的繳費壓力日漸上升,而退休人口規模不斷擴大,代際之間的支付平衡逐漸被打破。

同時,現收現付制度在公平性上也面臨質疑。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之間養老金待遇差異甚大,一些地區養老金偏高,而另一些則偏低。這種結構性不均衡,不僅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也加劇了公眾對養老制度的不公平感。因此,如何在保留現收現付制度優勢的同時解決其永續性與公平性問題,成為當前改革的重要課題。

二、結構性壓力:扶養比變化帶來的挑戰

扶養比變化是養老體系面臨的結構性核心難題。隨著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而勞動年齡人口持續萎縮,直接導致每位勞動者所承受的養老負擔迅速加重。

聯合國數據顯示,到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約35%,而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將降至約55%。這意味著,屆時每位退休人員背後可能只有不到1.5名勞動者在支撐整個體系,養老收支平衡將面臨嚴峻挑戰。

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也加深了這一結構性問題。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使部分傳統職位消失,而新興產業對技能要求更高,導致部分中老年勞動者面臨轉型困難。在此背景下,延遲退休雖為應對之策,但實際推行可能面臨較大阻力。

同時,家庭養老功能也在削弱。小家庭化趨勢、跨地居住的增加,使子女對父母的日常照護越來越力不從心。許多年輕人在職場與家庭之間疲於奔命,家庭作為養老支柱的功能正面臨現實考驗。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之間的重構,已迫在眉睫。

三、資金缺口:越來越依賴財政補貼

近年來,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財政補貼在維繫整個養老體系中的角色愈發重要。2023年,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雖然表面上保持了收支平衡,但很大程度上依賴大量財政轉移支付的支持。

在一些財政基礎薄弱的地區,財政補貼甚至成為養老金發放的主要支撐來源。這種「補貼式平衡」,雖能短期穩住局面,卻非長久之策。一旦經濟下行或財政收入放緩,養老金發放將面臨極大不確定性。

此外,財政資源集中用於彌補收支缺口,而對社區養老、長期照護保險、商業養老金等其他制度支柱的支持力度相對薄弱,阻礙了養老體系的多元化發展。優化財政補貼結構、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是制度改革的關鍵突破口。

四、制度正在調整,但遠未到位

面對壓力,中國正在推進一系列制度改革。這些改革方向整體合理,但在政策執行、公眾接受度及制度配套方面仍有諸多不足。

延遲退休被視為緩解資金壓力的必要之舉,但實施中遭遇諸多現實瓶頸。一方面,不少中低收入勞動者身體條件較差,工作負擔重,難以承受延遲退休;另一方面,延遲退休可能進一步壓縮青年就業空間,引發代際間的不滿。

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廣在豐富體系層次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參與率不高,主要受限於稅收優惠不明顯、產品設計不成熟、宣傳不充分等問題。同時,其收益波動也限制了部分人群的信心。

國有資本劃轉社保基金雖有積極意義,但規模仍有限,其長期收益能力、運行效率仍需提高。此外,劃轉過程涉及產權關係複雜、跨部門協調困難,實際推進進展緩慢。

全國統籌有助於均衡地區差異,但也面臨待遇標準統一、制度資訊化建設、地區利益再平衡等重大挑戰。建設統一、透明、高效的統籌機制,任重道遠。

五、代際負擔:隱秘而增長的張力

養老制度本質上是一種代際契約。目前,年輕一代正以自己的繳費支撐上一代的退休生活,未來他們也期望獲得同樣的保障。

然而,這一契約正受到考驗。年輕人面臨就業不穩、收入成長緩慢、房價高企、育兒壓力大等多重壓力,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其繳費意願與能力不斷削弱。部分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將來是否還能享受養老金,這種信任缺失極易引發代際斷裂。

養老金替代率的持續下降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從過去的70%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部分地區更低。這意味著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水準實際滑落,增加了老年群體的焦慮與不滿。

此外,延遲退休的代際影響不容忽視。部分老年人難以勝任後延的工作要求,而年輕人則認為「職位被堵」,可能激化代際之間的潛在矛盾。因此,政策推行不僅需要財政測算,更需社會心理的提前疏導與制度配套。

六、未來的路徑選擇

要實現養老體系的永續性發展,必須從根本入手,推動結構性轉型:

1. 推動多支柱體系建設

持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的同時,加快發展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與商業保險,鼓勵社會力量與市場機制共同參與,構建「政府保障為底、市場機制補充」的多元格局。

2. 優化財政支持結構

提升財政補貼的使用效率,從單一的收支彌補轉向更系統性的制度投資,支持長期照護保險、社區養老、養老服務基礎設施等建設,為未來提供更多「非金錢型」養老支撐。

3. 增強制度透明與公眾激勵

建立更加清晰的繳費—權益映射機制,讓參保者明確自己所繳所得,提高制度信任度;透過稅收優惠、政府配比等手段,提升年輕人參保與補充養老金的積極性。

4. 建構適應性勞動力市場

制定針對中老年群體的再就業、轉崗與技能培訓政策,改善勞動環境,為延遲退休打下現實基礎,避免政策「落空」。

5. 從根源應對人口結構失衡

提高生育意願是養老永續性的長期解法,這需要改善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現實負擔,恢復家庭的基本信心與未來預期。

結語

中國的養老問題,是國家治理、財政平衡、社會結構與文化倫理的綜合體現。它既是制度設計的問題,也是社會心態的問題,更是一個時代留給下一代的集體議題。

在過去幾十年,我們為父輩構建起了一套養老保障體系。如今,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當我們自己步入老年,是否還有人、有制度、有資源,能為我們提供同樣的支撐?

養老不是一場騙局,而是一場長周期的信任考驗。制度必須審慎,政策必須前瞻,社會必須共識。唯有全社會共同承擔、協同參與,才能真正守住「老有所養」的承諾,讓每一代人都能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擁有一份確定的尊嚴。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