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摸頭」成主流,內宣批判有何意義?
近來,一篇刊登於全球權威週刊《時代》(TIME)雜誌的專欄文章,直言台灣總統賴清德是「魯莽的領導人」(reckless leader),在台灣內部掀起軒然大波。官方機構與部分親政府媒體的反應幾乎是條件反射式的:將作者貼上「親中」標籤,並將文章貶低為「僅是投書,不代表雜誌立場」。
這種處理方式,看似是捍衛國家元首的尊嚴與立場,但實際上卻暴露了台灣在面對國際壓力時的深層不安與戰略傲慢。當外部世界的觀點不再符合我們「親美抗中」的單一敘事時,我們選擇的不是理解與反思,而是否認與大內宣。
一、 TIME的份量:它不是投書欄,而是國際輿論的風向球
《時代》雜誌的地位,決定了它刊登的每一篇意見專欄(op-ed)都具有指標性的戰略意義。它的讀者群不僅普羅大眾,而是美國乃至全球的政治決策圈、外交智庫、跨國企業領袖與重量級投資人。
一篇文章能夠登上《時代》,代表其內容絕非隨意投稿的「民間意見」,而是經過編輯部嚴格審核,被認為具有「政策討論價值」與「國際輿論參考性」。即便文章來自外部智庫學者,代表個人觀點,它依然能夠反映出美國主流外交圈中部分真實且強硬的聲音。台灣特定意識形態試圖以「只是投書」去貶低其重要性,只會向國際社會暴露出我們對全球媒體運作邏輯的無知與焦慮。
二、 真正的受眾:寫給美國看的警世寓言
《時代》的文章從來不是寫給台灣人看的「內參資料」。它要說服的對象,是美國內部的政治菁英與潛在決策者。這篇批評賴清德「魯莽」的專欄,其意圖非常明確:這是在向華盛頓的政策圈發出警訊——台海衝突的風險,未必全由北京單方面挑起,台灣領導人若打破現狀、過度挑釁,也可能成為引爆點。
這類論述反映了近年來美國戰略界的一種「風向轉變」:即對台灣領導人的「戰略自制」要求越來越高。文章背後的潛台詞是:
「如果台海情勢因台灣領導人的政治冒進而失控,美國的戰略利益必須被優先考量,美國未必應該為台灣的政治選擇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樣的公開論述,既是對華府官員的間接警告,更可能是對川普及其「美國優先」團隊釋放的強烈訊號:別讓美國捲入一場因「魯莽」而爆發的亞洲戰爭。
三、 傲慢與魯莽:民主成熟度的照妖鏡
當政府動員整個宣傳機器去反駁一篇國際頂級雜誌的評論,甚至不惜抹紅作者、質疑動機,這本身就顯示出政治自信的匱乏。回想馬英九時代,即便總統被外媒貼上「笨蛋」(Bumbler)或「保守無能」的標籤,當時總統府的回應大多僅止於低調澄清與外交溝通,並未動員輿論進行大規模的「抹紅式反擊」。
民主政治的成熟,不在於能否避免批評,而在於如何以理性與大器面對國際批評。如今,當國際媒體質疑台灣領導人,我們卻以「敵對勢力」、「假消息」等標籤反擊,反而更像是一種威權體制下的防衛本能,而不是民主社會的理性對話。這種魯莽的反應,恰恰強化了國際上對「台灣領導人缺乏戰略自制」的刻板印象。
四、 台灣的「B方案」困境:傾美之下的結構性風險
台灣長期將「親美」視為唯一的安全路線,然而在美中競爭加劇與川習會的氛圍下,這條路線正臨結構性風險。
政府雖積極拓展與捷克、波蘭等中東歐國家的關係,試圖建立「民主盟友網絡」,但在安全層面,這些關係多半只是象徵性動作。事實是,歐盟各國至今對地理位置更近、且受俄國威脅更直接的烏克蘭都保持謹慎距離(僅援助,不派兵),更遑論跨越半個地球來為台灣提供實質軍事保護。這凸顯了外交的殘酷現實:歐盟的重心始終是「歐洲安全」。台灣的「多元外交」是務實的,但如果有一天美國選擇戰略退卻,這些關係絕無可能取代美國的安全承諾。
五、 真正的危機:不是《TIME》,而是我們的玻璃心
當台灣社會遇到外部批評就本能地抹紅、否認、激辯時,我們其實是在拒絕面對國際政治的冷酷事實:
國際對台灣的支持,從來都不是無條件的。
《時代》的報導只是提醒了我們,在華盛頓的視野裡,台灣並非只是絕對的「民主聖地」,更是一個潛在的地緣風險點。真正的危機,不是一篇外媒的專欄文章,而是我們對國際現實的「玻璃心」反應。
台灣政府與社會必須放下「被美國無條件支持」的幻覺,停止對國際批評的政治化「大內宣」。唯有正視美國主流圈對「魯莽」的擔憂,展現出高度的戰略自制、內部韌性,並以更成熟務實的姿態面對國際輿論,甚至是兩岸關係的正常互動,才能真正減低台海風險,確保台灣的長遠安全。
真正的問題,不是外媒如何看台灣,而是——我們是否還看得清世界如何看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