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類總愛用演算法式敘事安頓未來
一、不確定性與敘事需求
人類最難承受的不是痛苦,而是不確定。未來永遠不可完全掌握,這種張力迫使人類不斷尋找方法,將未知轉化為某種「模式化的故事」。這些故事未必準確,但卻能提供一種心理上的安頓:好像明天已經有了結構,有了可參照的地圖。古代的占星、八字、卜卦,乃至今日的演算法推薦、信用評分、風險模型,都延續了這一共同的文化任務。
二、古代的模式化故事:星盤與命理
古人觀星,並非出於純粹的浪漫,而是因為他們需要把天象與人事連結,形成「可敘事的因果」。占星術將行星運行轉化為性格與命運的指標;八字把出生時辰編碼成干支,再推演一生的「五行格局」。這些系統的核心並非真能揭示未來,而在於建構一個「看似合理的模式」。它賦予人們一套話語,可以理解「為何事情會這樣」,並接受「未來或許已經有其走向」。故事在此成為心理的鎮定劑。
三、現代的模式化故事:演算法與機率
進入數據時代,人類仍然延續這種衝動,只是換了一套語彙。信用評分將你過去的借貸行為轉化為一個數字;推薦系統將你停留與點擊的痕跡,推演成「今日宜觀看的影片」或「適合你的商品」;保險定價則依據你的駕駛數據,生成「你的未來風險曲線」。這些演算法預測和古代命理一樣,都是「以過去為基礎」來塑造未來的可預測敘事。差別僅在於,古代給你「吉兇」的語言,現代給你「機率」的語言。
四、例證一:日曆與推薦清單
古人翻《黃曆》,每日讀到「宜嫁娶,忌遠行」。今日我們打開手機,演算法已經準備好「今日熱門音樂」「你可能喜歡的新聞」。日曆與清單,都是一種日常化的模式化敘事:你不必從零開始面對一整天的不確定,而是相信「某種更高的秩序」已經為你挑選過。
五、例證二:財帛宮與信用分數
在命理裡,人總愛問「我有冇財運」。占星師可能說「木星進入你的財帛宮,機會將臨」。現代的對應物是信用評分或投資風險指標,銀行告訴你「你的信用分數是 720,可以獲得較低利率」。兩者本質上都是將複雜的財務不確定性,壓縮成一個可理解的故事格式:一個是象徵化的占星語言,一個是數字化的風險語言。
六、例證三:合婚與交友演算法
傳統婚配強調「合八字」,相信兩人的命格交會能預測婚姻走向。今天交友平台則以數據建模,推算「匹配度 82%,對話持續概率高」。在形式上,八字與匹配分數皆是一種「演算法式敘事」:把不可測的人際關係,轉化為一個看似可解讀的模式,讓人更容易行動。
七、例證四:天象兆頭與大數據預警
古人見彗星、日蝕,會解讀為「國運變局」。現代政府則以數據異常作為「危機徵兆」:疫情的 R 值、股市的波動指數、社交媒體的情緒分析。兩者同樣把未來的風險,包裝成「可讀的信號」,以便決策者在無法確定的環境中有所依據。
八、模式化故事的功能:安慰、操控與行動框架
為何人類如此依賴模式化敘事?第一,它提供安慰,讓不確定不至於淹沒心智。第二,它提供操控工具,權威者可藉由故事形塑群體行為︰占星師如此,平台公司亦然。第三,它成為行動框架,讓人不必面對「完全自由」的焦慮,而能根據故事採取行動。換句話說,故事是一種「行為減壓器」。
九、批判:模式化的陷阱
然而,這種演算法式敘事也帶來陷阱。第一,假確定性:它讓人過度相信模式,而忽略世界的真正複雜性。第二,偏見再生:演算法用過去數據塑造未來,於是「窮人永遠信用低」「女性被低估能力」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第三,自我收窄:當人類只依故事行動,選擇反而越來越少,未來變成過去的投影,而非突破的可能。
十、更深的問題:我們能否跳出模式化?
關鍵不在於算命與演算法誰更準確,而在於人類是否能跳出「必須依賴模式化故事」的結構。或許我們永遠需要某種故事安頓未來,因為語言與符號本身就是模式。但如果我們能意識到「故事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的秩序」,那麼我們便能保留自由:在需要時依靠模式,在需要時擺脫模式。真正的成熟,不是把演算法當作宿命,而是能在敘事與不確定之間靈活穿梭。
十一、結語:故事之外的勇氣
從占星到 AI,文明演變的表象是科技進步,本質卻是同一件事:人類需要故事來減壓、來組織未來。但這也意味著,我們的文明習慣把「未知」交給外部權威。問題在於,當我們愈來愈依賴演算法來生成故事,是否還保有「拒絕」的能力?未來的真正自由,不在於哪個故事最準,而在於能否在必要時,勇敢地直面無模式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