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陶樂思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ISCN
iscn://likecoi...sc/1

閱讀《科技想要什麼》,幫助我們了解科技體屬性,掌握科技趨勢與優點,運用科技營造更好的世界

陶樂思
·
·

前言:把科技看作有生命會有怎樣的獨特觀點呢?

上週介紹的《5000天後的世界》,與這次介紹的《科技想要什麼》,出自同一位作者,就是有科技教父美譽的凱文凱俐。想要買《5000天後的世界》來讀,是因為聽了一集說書節目的介紹覺得有趣。在閱讀期間,又在書中發現《科技想要什麼》。書名比第一本書更引起我的好奇。試想,從來我們都只會把科技視為冷冰冰的機器和電腦,誰會像作者那樣把它看作有生命,並且專心傾聽它想要什麼呢?一旦採用了這種獨特的觀點來看待科技,從這種視覺出發又會看見那些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東西呢?懷著這樣的好奇,我二話不說就買了這本書來讀。

科技教父名不虛傳

對於凱文凱俐曾做過的事情,出版過的書籍,可參閱上週的介紹: 《5000天後的世界》:科技之父暨趨勢思... 

這裡想補充一些他的利害往績。1984年,他預言了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結果互聯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後期果然開始進入公眾視野;1992年,他預言了第二代互聯網的出現。網民會從純粹的上網閱讀資訊,變成能夠互動。1995年,他又預言了維基百科、臉書等社群網站的出現。他所預言的事情,後來都變成現實。為何他有能力精準預言科技發展的趨勢呢?原來秘密就在他看待科技的獨特視覺。

這本書想說什麼?

面對科技高速發展,很多人會產生一連串疑問: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生活合乎自然嗎?我應該花時間學習如雪片般飛來的新科技嗎?科技發展會帶我們走向何方?這本書正嘗試解開上述疑惑。並且幫助我們懂得傾聽科技的欲求,我們便能為自己與下一代做好準備。這本書同時也想幫助讀者面對科技做到主動進擊,積極參與,引導科技發揮更好功效。作者告訴我們,在類似生物的科技系統中,配合它的長期演化規則,我們便能取得科技的全盤優點。

重點整理

閱讀這本書之後,我整理了以下重點。

一,「科技體」的概念。作者提出了「科技體」概念,用來與科技區分。科技是某個特定領域的發明和設計,例如生物科技、資訊科技。科技體則是涵蓋所有科技領域的整體系統。作者認為科技體與生物體非常相似。兩者對繁殖和演化,都有強烈的渴求和力量。生物的繁殖和演化以遺傳基因為基礎;而科技體的繁殖和演化,則基於人的想法。即便兩者繁殖和演化的基礎不同,但兩者都是朝著從簡單到複雜,從單一到多元的方向演化。而且兩者繁殖的結果,都是覆蓋面越來越廣。例如有了語言之後,就會有文字,繼而有故事、書本、法典。有了數字之後,就會有記帳,繼而有會計、核數。有了電力,就會有靠電力驅動的各類機器、電纜與通訊設備。以上提及的種種演化歷程似乎都很自然也很必然。跟著作者的邏輯,當有一項新科技出現時,我們也更容易看見之後的發展趨勢了。舉一反三,現時人工智能已經進入公眾視野。之後又會出現什麼呢?不如我們也嘗試預言一下吧。

二,有關科技發展是否合乎自然的爭議,作者認為自然與科技根本很難劃分。即使是動物,也會運用工具改善生存條件。例如猩猩也會用棍棒把長在高樹上的果實打下來。對星星而言,能幫助他們把樹上水果打下來的棍棒就已經是科技了。否則若要最符合自然的話,猩猩們每當要吃水果,就要親自爬到樹上去採摘。效率自然比用棍棒低,也辛苦多了。原始人用石頭製成打獵工具;用語言交流訊息和經驗;用獸皮縫製衣服;用火主食取暖,全都是在運用科技。人有改善生存與生活條件的本能。因此,只要有人,就會有科技。

三,生物演化幾乎不能逆轉。科技體的演化也是一樣。作者在書中引用歷史上發生過的禁絕科技事件。例如有國家禁用織布機和阿拉伯數字。但織布機與阿拉伯數字有被禁絕了嗎?顯然沒有。不但沒有,它們還被全人類廣泛使用呢!過去有反對科技事件,現代又有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有激進的反對者也有溫和而堅持的反對者。激進反對者的代表,就是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期間,不斷寄郵包炸彈襲擊發展科技的學者的大學炸彈客卡新思基。他的理由是科技剝奪了人與生俱來的自由,因此必須用任何方式阻止。溫和反對者的代表是居於美國和加拿大的阿米希人。他們的生活比起現代人足足落後了一百年有多。他們現時依然用馬車代步;用腳踏水車協助耕種。他們對科技十分審慎。大凡會影響他們宗教信仰、社區凝聚與生活方式的科技,他們一律拒絕使用。我們需要問的是:為何從古到今都有反對科技的人,但科技發展仍是銳不可擋呢?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科技帶來的便利與富足。科技把人從勞力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人擁有更多時間和自由,也有更多發展機會。這些都符合多數人的想望。

四,那麼科技究竟想要什麼呢?作者理解到,科技其實也像生物一樣,希望演化成更有效率,更多樣化,更高複雜度,更無所不在,更有獨特性,更強的自覺力、結構性、以及演化能力。科技也有變得更自由、更多共生主義與更美好的傾向。當我們了解到這些,便更容易把握科技的優點。我們要積極參與科技發展,引導科技朝著同樂性的方向演化。同樂性是指促進合作;提高透明度;去中心化,分散擁有、生產和控制權,防止壟斷;為人創造更多彈性與選擇;提高資源運用效率但不衝擊環境。這些是否你希望看見的世界呢?

結語:共建一個共生共好的世界

怕被科技取代,怕在競爭中落敗,作者認為這些都不是最善用科技,最大程度發揮科技優點的狀態。作者認為,人類要做的就是與科技通力合作,為自己與他人創造更多機會、選擇和可能性。共建一個共生共好的生態系統。一起玩一個沒有結局的遊戲。這個遊戲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只有共生共好的大家。不知道這又是不是你期盼的世界呢?若答案是肯定的話,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積極參與科技的發展吧。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