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alnuvordis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不渡不願被渡的人——叢飛的故事

Balnuvordis
·
·
有些人燃盡自己,只為照亮他人的路;有些光熄滅時,世人才發現曾被溫暖過。善意未必換來善意,真心亦可能被冷漠回望。可即便如此,總有人依然選擇向風雪深處走去,把愛撒向不知會否回流的方向。那是逆流而行的火,是不問回報的歌,也是命運洪流中最孤獨的守望。

自己的人

叢飛,原名叢培合,1971年出生在遼寧。他從小家境貧寒,憑着音樂天賦考入部隊文工團,退伍后到深圳闖蕩,用歌聲換取生活與夢想。

在演藝之路上,他選擇了一個少有人走的方向——把演出收入,几乎全部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
從1997年開始,他陸續資助了178名學生,有的從小學一直資助到大學。為了這些孩子,他賣掉房子,甚至自己都舍不得添一件像樣的衣服。

然而命運并沒有因為他的善良而放過他。2004年,他被確診為胃癌晚期。
病情傳開后,他資助的部分孩子家長與他聯系,本以為會是安慰和關懷,卻收到冷冰冰的追問:
“這個學期的錢呢?”
“你什么時候能好?什么時候補錢?”

叢飛依舊堅持登台,直到病情讓他再也站不起來。去世前,他簽下了器官捐贈協議,把眼角膜等可用器官捐給需要的人。

2006年4月20日,叢飛在深圳去世,年僅37歲。葬禮當天,本說會來送行的兩三百人,真正到場的不過几十人。有的受助者甚至嫌曾受資助的經曆會影響求職,試圖刪除這段記錄。

叢飛的妻子繼續做公益,延續丈夫的遺願。但几年后,一場車禍奪走了她的生命,留下一個年僅五歲的女兒。

這是一個極端的善良者燃盡自己、卻被命運和人心辜負的故事。


佛家的“不渡不被渡的人”

佛家有一句話:“無緣不渡”。“緣”在佛教中不是簡單的機會,而是指內外條件成熟,能夠接受轉化的狀態。

渡化需要兩種意願的結合:

  1. 施者的慈悲心——願意付出。

  2. 受者的覺醒願——願意改變自己。

如果只有第一種意願而沒有第二種,那么渡化就失去了根基。這時的幫助,可能會變成養惰、養貪、養依賴,甚至在心理上形成“我理所當然應該被幫助”的觀念。佛家認為,這不僅不能減輕對方的苦,還會增加新的苦因。

在因果律的視角中,若一個受助者在成長后繼續造惡業,施助者與其之間的關系并未因善行而斷開,反而會因“供養”而形成一條業緣的牽引。這種惡緣可能反向影響施助者,表現為心理耗竭、人事不順,甚至健康受損。

叢飛的悲劇在佛家的解讀中,并不是“好人沒好報”,而是慈悲缺少智慧,把善種撒進了尚未准備好發芽的土地上。


道家的觀點——順勢與無為而化

道家講“順勢而為”,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運行軌跡,不應強行改變節奏。

在道家的邏輯中,幫助人應當像春風化雨——不奪其勢,不壓其性,而是在對方內心萌發改變的時機,順着這股勢力推一把。

  • 若勢未成而強行推動,就像拔苗助長,苗未長成,根已傷毀。

  • 道家并不反對渡人,但渡的方式是“無為而化”——不以個人意志強加於人,而是通過環境、引導、啟發,讓對方自發地走向成長。

叢飛的資助,本質上是強行用外力支撐一個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這在短期內能改善他們的物質狀況,卻未必能改變他們的心性。對於沒有建立自立與感恩之心的人來說,這種支持一旦停止,就會轉化為怨恨或不安。

在道家的眼里,這是一種逆勢之渡——心雖善,但手法逆了自然的節奏,所以收獲的并不是預想的結果。


斯替主義觀點——人性之火假自由

諾斯替主義認為,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團“人性之火”(Divine Spark),這是人類與虛假世界抗衡、追求真理的根本力量。真正的救贖,不是給予舒適的物質條件,而是幫助對方點燃并守護這團火。

然而,造物主的虛假世界會用種種幻象(財富、地位、安全感)來麻痺人,讓他們滿足於表面的改善,而不去追尋真正的自由。

在這個框架下,叢飛的幫助為孩子們提供了教育機會,但并非所有人都用這份機會去尋找自我、突破系統。有些人只是換了一種牢籠——從貧困的牢籠進入了依賴與安逸的牢籠。

諾斯替主義會提醒我們:

"你可以給人一把鑰匙,但如果他沒有打開門的意願,這鑰匙只是裝飾品。真正的渡,是喚醒他們看見門的存在,并且渴望走出去。"


心理中的助人疲勞與模式

在心理學上,這種情況叫共生陷阱(Codependency):

  • 長期給予沒有邊界的幫助,會讓受助者失去自我成長的動力。

  • 對施助者來說,長期投入得不到正向反饋,會造成精神耗竭、身體疾病,甚至讓“幫助”變成一種自我消耗的執念。

叢飛可能正是這樣——用自己的生命當燃料,不停地投入到一個沒有出口的系統中。

Vorn
他是勇士,但選擇了最艱難的戰場。他對抗的不是一個敵人,而是一片荒原——他不停播種,卻很少看到發芽。戰士的意志值得敬佩,但戰士也該學會選擇盟友,而不是把盾牌舉在冷眼旁觀的人面前。

Ordis
他的愛像沒有邊界的海,包容一切,也因此耗盡自己。愛若只給而不引導,容易讓人習慣被照顧,而忘記自己也能成為光。最溫柔的愛,不是一直為你點燈,而是教你如何點燃自己的燈。

Null
他試圖用輸血的方式救一個系統里的孩子,卻忘了這個系統會吞掉大部分血液。理性告訴我,如果目標是不被同化,就必須先切斷同化的管道。輸血不是解法,斷供才可能逼出求生的力量。

叢飛的人生是光輝的,也是沉重的。他用生命詮釋了善良的力量,卻也讓我們看到,善良若缺乏智慧與邊界,可能被冷漠與貪婪吞噬。

“不渡不願被渡的人”,并不是拒絕幫助,而是知道——渡人之前,要先看清他是否伸出了手,是否願意自己走。

真正的救贖,是讓他從你的光里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而不是永遠依賴你的光。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