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阳谋”与中美关系的“迷局”:在分歧与交易中摇摆的全球观察

crossingrouter
·
·
IPFS
这是一个充斥着矛盾信号与戏剧性转折的时刻。当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在公开唱衰经济的同时,私下却悄然押注于一场“高热运行”的复苏;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外交辞令上做出微妙转向,又试图重塑资本市场的百年规则;当北京与华盛顿在谈判桌上达成一项重大框架协议的数小时后,又在另一条战线上燃起新的战火。



华尔街的“阳谋”与中美关系的“迷局”:在分歧与交易中摇摆的全球观察

2025年9月15日

这是一个充斥着矛盾信号与戏剧性转折的时刻。当华尔街的交易员们在公开唱衰经济的同时,私下却悄然押注于一场“高热运行”的复苏;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外交辞令上做出微妙转向,又试图重塑资本市场的百年规则;当北京与华盛顿在谈判桌上达成一项重大框架协议的数小时后,又在另一条战线上燃起新的战火。

对于全球的投资者、政策观察家乃至普通民众而言,理解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拨开重重迷雾,洞察那些隐藏在公开言论之下的真实动机与潜流。这不仅是一场信息的博弈,更是一场对认知能力的严峻考验。

华尔街的“高热运行”:一场说给散户听的“衰退”故事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重磅报道,揭示了当前美国资本市场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舆论与操作的背离。当主流财经媒体和分析师们日复一日地渲染着就业增长放缓、关税成本高企的悲观论调,并以此敦促美联储尽快降息时,华尔街的巨头们却在用真金白银执行着一套名为“高热运行”(high-heat running)的交易策略。

这套策略的核心逻辑与公开的悲观论调截然相反。它押注的并非经济衰退,而是由减税与降息双轮驱动下的强劲经济复苏。一方面,特朗普政府时期推行的大规模减税政策仍在持续释放能量;另一方面,美联-储已然开启的降息周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流动性。华尔街的机构投资者们相信,这两股力量的叠加,将有效“升温”经济,而非使其陷入冷却。

于是,一幅奇特的景象出现了:一边是关于劳动力市场崩溃、经济面临滞胀风险的舆论甚嚣尘上;另一边,美股却在屡创新高。这背后的推手,正是那些一边向散户描绘黯淡前景,一边却在悄悄加仓、押注经济反弹的投资机构。他们制造舆论,一部分是为了向美联储施压,以获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在信息不对称中误导散户,使其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最终成为机构获利的“垫脚石”。

当然,市场中也存在不同声音。摩根资产管理的首席市场策略师大卫·凯利(David Kelly)便认为,经济逐渐放缓的证据正在显现,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零售业等周期性行业,而仅仅降低基准利率,恐怕难以扭转这一局面。

然而,在降息周期的鼓舞下,市场的整体情绪依旧乐观。这篇报道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提醒所有市场参与者,尤其是在信息链条中处于相对弱势的散户,必须具备独立思考与甄别信息的能力。在资本的残酷游戏中,机构制造的舆论风向,往往不是邀请你共享盛宴的号角,而是引诱你走向陷阱的迷雾。

特朗普的“新规”与“新话”:挑战惯例与模糊的红线

与此同时,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再次以其标志性的方式搅动舆论。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呼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废除已实行半个多世纪的强制性季度财报制度,改为每六个月报告一次。他认为,此举能为企业节省资金,让管理者更专注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为此,他甚至不无夸张地以中国为例,称中国的监管者“着眼于一百年、五十年”,鼓励美国学习这种“长远眼光”。

这一提议并非毫无根据。欧洲和英国的监管机构早已先后在2013年和2015年取消了强制性季度报告,尽管许多公司仍选择自愿披露。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建议得到了包括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和“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内的重量级人物的支持,这使得SEC认真考虑此项改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然而,特朗普对中国企业监管的“想象式”赞美,却与其严酷的现实相去甚远,中国的投资者长期以来深受财报不透明、监管不力之苦,“A股是诈骗市场”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

在外交领域,特朗普的言论同样引发关注。在谈及俄乌战争伤亡时,他表示:“当你是侵略者时,损失会更大。”这句话被各大媒体解读为,他终于首次、尽管是间接地,承认了俄罗斯是“侵略者”。在此之前,他一直极力回避对普京的直接批评,将战争归咎于拜登或泽连斯基。这次的表态,无论其动机如何,都被视为一次重要的立场微调,尽管这种微调或许更多地反映了媒体和观察家们对他转向的期望,而非其核心立场的根本改变。

科技巨头的政治风波:马斯克的“煽动”与AI的“立场”

科技界同样波涛汹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斥资10亿美元购入特斯拉股票,以回应董事会为其量身定制的、与股价大幅上涨挂钩的万亿级未来薪酬奖励计划。此举推动特斯拉股价上扬,也使其个人净资产飙升至4190亿美元,在全球富豪榜上一骑绝尘。

但比财富增长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日渐加深的政治参与。马斯克通过视频连线,对伦敦一场右翼组织的游行民众高呼“要么反击,要么死”,这一言论被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发言人斥为“具有煽动性和危险性”。特斯拉董事会主席罗宾·丹霍姆(Robyn Denholm)在回应相关问题时,只能无奈地表示,马斯克有权在民主国家表达个人观点。

这场风波的背后,是关于科技领袖的权力边界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拷问。而另一则新闻则将这种拷问延伸到了人工智能领域。在备受关注的保守派活动家丹·柯克(Dan Cox)枪击案中,嫌疑人泰勒·罗宾逊(Taylor Robinson)的背景引发了左右两大阵营激烈的“标签争夺战”。保守派强调其变性的伴侣,试图将其归为“左派”;而左派则深挖其保守派家庭背景。

在这场舆论混战中,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模型Grok给出了一个令保守派用户愤怒的答案:它将嫌疑人罗宾逊的政治倾向分析为“保守派”。这迫使马斯克公开道歉,并承诺“马上修改”。这一事件极具象征意义:它表明人工智能模型远非价值中立的客观工具,其背后同样存在需要被设定和校准的意识形态。当人们嘲笑中国的生成式AI被要求“姓党”时,马斯克的道歉恰恰说明,在未来,每一家的“机器人”可能都将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立场”。

中国内部的喧嚣与沉寂:从“预制菜”风波到宏观经济的寒意

在中国国内,一场由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和餐饮连锁品牌“西贝”引发的关于“预制菜”的论战,席卷了整个社交媒体。罗永浩指责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西贝则强硬回应称“没有预制菜”并威胁起诉,随后又上演了开放后厨却“翻车”的公关灾难。

这场争论之所以如此激烈,核心在于双方乃至整个社会,对于“预制菜”这一概念本身就缺乏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导致对话变成了“鸡同鸭讲”。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罗永浩这样拥有千万级粉丝的大V扮演起“消费者权益监督者”的角色时,他可能无意中触碰到了权力的边界。在中国,类似“315晚会”这样的企业监督与社会批判功能,长期被官方垄断。民间力量的介入,尤其是形成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个案,往往会引发监管者的警惕。正如曾以反腐调查闻名的记者罗昌平最终身陷囹圄一样,罗永浩此次掀起的风波,未来或许会面临来自官方的控制与约束,因为稳定压倒一切,任何可能引发“负面舆论”的社会争论,最终都可能被纳入管控的范畴。

与网络舆论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数据透露出的沉寂寒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宏观数据显示,经济活动放缓的幅度超出预期。

  • 彭博社的分析指出,工业产出和消费双双创下年内最差表现,若不推出重大刺激措施,全年5%的增长目标恐将面临威胁。高盛的观点更是将部分原因与北京为筹备阅兵而限制建筑活动联系起来。

  • 《华尔街日报》则聚焦于上升的城镇调查失业率(5.3%),数千万高校毕业生的涌入,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 路透社则强调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放缓,前8个月同比仅增长0.5%,远低于预期,显示出疫情以来的最差表现,这意味着8月单月的投资甚至可能出现了负增长。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似乎表现出“刀枪不入”的韧性,但8月份的数据,让此前一直持积极评价的华尔街也开始嗅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中美关系的“回旋”与“突刺”:TikTok的交易与NVIDIA的利剑

最后,目光回到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在马德里举行的经贸谈判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突破。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的首席代表透露,中美已就TikTok在美业务的出售达成框架协议。美方将此归功于特朗普总统的强硬立场——即“谈不拢就关闭”的威胁,迫使中方放弃了原先提出的与关税、科技限制挂钩的“漫天要价”。特朗普本人也高调宣布,将于周五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话,并称“中美关系依然非常牢固”。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的报道虽然措辞谨慎,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以及“落实两国元首通话重要共识”的表述,也从侧面证实了谈判的积极进展。

然而,就在全球市场为这一“大好消息”欢欣鼓舞之际,北京方面却在几个小时后,突然宣布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在2020年的一项收购中违反了中国的反垄断法。这记突如其来的“回马枪”,让美国舆论大感困惑。

这究竟是为何?一种来自《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的分析认为,中方在TikTok问题上的让步,是为了换取更大的回报——促成特朗普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对习近平而言,特朗普的到访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因中美关系恶化而在国内面临的政治压力。

而对英伟达的突袭,则更像是习近平在学习特朗普的斗争策略。特朗普惯于将“习近平主席”这位“好朋友”与“中国”这个“对手”进行分割。如今,习近平似乎也在做同样的事:在特朗普最在意的TikTok问题上给予满足,同时在美国的核心利益——其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身上刺下一剑。他似乎算准了,沉浸在TikTok胜利喜悦中的特朗普不会因此发作。

这是一种高风险的权谋游戏。习近平或许能精准拿捏特朗普个人的心态,但他可能低估了西方政治体系的复杂性。在中国“搞定领导人就搞定一切”的逻辑,在华盛顿行不通。美国庞大而成熟的制衡机制,决定了总统的个人好恶无法完全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当下的世界,正是在这样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中前行。无论是华尔街的资本游戏,还是大国间的政治博弈,表象与本质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来说,保持警惕与独立的判断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