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所謂美食(預製菜篇)

我相信出現預製菜,最大原因應該是成本問題。在內地,食材和人工都相對便宜,即使加上運費,但來到本地餐廳,只需加熱上碟,即是可以減省廚房人手,加上食材成本,的確令開支減少。不過,食客接受與否,是另一個問題。
有聲音要求政府監管,但怎樣做,也令人費煞思量。單是定義甚麽算是預製菜便叫人頭腦發麻,正如官員問,臘腸算是預製菜嗎?(好明顯,未煮過的,一定不算。)有人說,即叫即煮才是王道。但很多餸菜,不可能有人叫才開始由第一步開始煮。港人十分喜歡的咖喱牛腩飯,差不多大部分茶餐廳和快餐店都有供應,這樣要炆煮的菜式,起碼要兩三個小時的時間,當然是一早煮好。一些連鎖快餐店更有中央廚房,每日煮好幾大㷛,再分發到各分店,這肯定是預製菜了。而且,大家吃了幾十年!
同樣,那些牛腩牛雜店,門口必然一大㷛,是甚麼時候煮的,無人可以說得準,甚至那個湯底,有說是千年不變。還有那些燒臘舖,所有雞鴨鵝叉燒之類,當然地掛在當眼位置,讓顧客選擇,難道會即叫即燒?即使某一樣今天已售完,也不一定會再做,只會叫你朋天請早。這樣的情況太平常,大家也早已習以為常,從來不是一個問題。
如果是自己留意到的,可能是一味焗豬扒飯。我相信也是製作需時,晚飯時段由下午六時開始,他們自然一次過做了幾十盒,甚至更多(視乎某分店的生意)。如果大家在六點過後去到,自然是新鮮滾熱辣,可以相當美味。但時間再久,七點以後,甚至八點以後仍有存貨的,即使有保温盒,仍難免放涼了一點,有時飯粒變凍變硬,真有點難下嚥。所以在某個鐘數之後,我情願另選別的。
後來,更有部分粥舖在午飯繁忙時段,會將腸粉炸兩之類,預先切好放上碟上,有人叫便可以馬上拿出去。同樣,他們先在十二時前先做好這部分,如果你是一點多兩點才來用餐,自然已是凍冰冰的狀態,確是食之無味!這其實不算是預製菜,但用餐的經驗卻是十分差劣。
如果是最近大家談論的預製菜,我相信自己未試過,當然有可能食了也不知道。不過,以我理解,這些真的由大陸做的預製菜,大多以小菜為主,只需加熱便可以了。自己一向很少外出吃小菜類,所以相對來說,比較少遇到。而一些炒粉麵飯,理論上即叫即炒,要講求鑊氣,或者如一個炒麵要做岀兩面黃效果,很難想像不是現做。而乾炒牛河或是楊州炒飯之類,有可能以人工智能炒菜機做岀來,但不太可能預先做好,然後再加熱,而可以騙到人。
正如之前說過,預製菜在坊間早已成行成市,由各式點心包點,直接加熱,幾分鐘已有得食,雲吞水餃這些可能需時多點,但銷量好像不錯,大家頗接受。而商家也不斷發掘新的可能性,一些如蘿蔔牛腩,甚麽豬手之類,都是雪藏版,都說加熱後即可。自己試過一次,味道還算可以,但肉質偏硬,有頗多時間咬不開,可能還需要炆煮一些時間,那我不如由頭自己煮。
也有一些鋁袋真空包裝的,保鮮較長,用樣加熱後即食,但鋁袋不能入微波爐,只好先打開倒出來,或者直接放入滾水加熱。這樣的種類也不少,最佩服是竟然有豬腳薑醋,以前難得吃一次,現在可以隨時。和朋友傾起,原來不少人喜歡吃,據說有些茶樓仍會供應。
那麼,我們討論預製菜其實是在討論甚麽呢?我覺得雖然大家都會吃預製食品,在家中有相當儲備,叫起手便有得食,即使味道略遜,仍可以接受。但如果出外用餐,竟然用同等貨色,卻賣貴兩三倍,自然食出一肚氣。例如那些點心蝦餃燒賣,在超市賣十元一包有十粒八粒,但外面通常一籠四粒,大約賣十多廿多元,如果是同樣貨色,那如何服衆?如果價錢貴少少,加上燈油火蠟之類,即使算合理,那我為何不在家自己弄?出外吃,就是想一些自己不會煮,或者較難處理的菜式,這是個合理期望吧。
另外,如果是大陸的預製菜,大家會擔心質量和衛生的保證,若是由政府監管,又會不會令成本增加呢?通常會賣預製菜的餐廳,都不會特別標榜自己是,大家只能自己做功課。那些兩餸飯成行成市,不是無因的,除了價錢相宜之外,大家都見到有個廚房,不時添加餸菜,肯定不是預製菜吧。而其餘的,大家在超市選購,可以見到實物,閱讀資料,頂多是笨一次。預製菜的市場,可能是方興未艾,只希望不是越來越多餐廳使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