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文學裡的文化情結
由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展而來的馬華文學長期處在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必然易於受到其他不同文學系統或生態影響。而在這些不同文學系統的影響中,我們需要一種方式來思考社會歷程動力中的文化貢獻。這種動力在「南洋意識」與文化的牽引,形成屬於個人和原型的文化情結。

人繫槍、槍繫人
我在1989年初來香港,當時有一心願,就是要申請加入香港的射擊總會。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雖然身穿校服,在沒有推薦、沒有擔保之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一趙伊利沙白體育館的辦事處,詢問加入射擊會的資格,卻因沒有職業為由被拒。也曾去了位於中環砵甸乍街的槍店,想了解購買運動步槍的手續,結果被告知要買槍必先入會被打發…

「統整的理念」與「構成的理念」
柄谷行人以康德概念「統整的理念」,來解釋我們身處的社會。以人類社會來說,歷史本身並沒有目的,但康德認為,我們對於未知的未來,必須假設某種目的論存在。換言之,我們必須「幻想」歷史在未來有某種目的,這就是以統整的方式使用理性,也就是「統整的理念」。

魯迅的生命哲學──紀念一個世紀的《野草》
野草》誕生已然一個世紀。一百年前的魯迅,展現五四時期文學語言的「獨語」實驗,集中體驗了五四那一代作家的文學自覺與創造活力,並且取得了最為可觀的成就,真正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今天,世界的眼光聚焦在中國,我們邁向AI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的時代,是否仍然記得百年前,那希望「陳腐的古國的人」亦由此悟到自身的『腫痛』和割除『腫痛…

作家的清單
意大利博學大師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有個人的「清單」怪癖。他說在開始寫小說時,還沒有覺察到那麼喜歡清單。在寫過五部小說以及其他一些文學創作之後,他以為可以列出一份全面的包含諸多「清單的清單」。

徐復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展陳 ──兼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的文化審美
徐復觀﹝1903~1982﹞於1969年自台灣東海大學退休後,即轉赴香港新亞研究所任教至逝世。他在研究所的教澤歲月,雖然比不上在東海,但作為新亞研究所的教授,他的舉足輕重,一直是學生道德修行和「活的歷史」文化精神實踐的指標。

飄蕩的旅人
臺灣向來是馬華文學的展示平臺,而國立臺灣文學館在策劃馬華文學展覽方面則是重要推手。譬如李永平,他於2017年去世後,臺文館當年建置了李永平作家主題平臺,匯集李永平的大事年表、訪談、創作歷程與珍貴手稿。對於李永平而言,飄蕩的身影,書寫的風格,會讓我們思考海德格所說的:「生而為人意味着什麼」這一問題產生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