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們

電影們

影論寫作

電影們

電影們

4 篇文章
更新

失控夜班:本片選擇「反映多於反應」,而使它與「最佳」之間產生了距離

繼扮演 失控教室 Das Lehrerzimmer, 2023 裡的正義教師之後,萊奧妮·貝內施(Leonie Benesch)再度挑戰護理師這個同樣高危的職業。如果她是方法派演員,難免令人擔心她的身心狀況啊;再加上台灣片商一貫的命名習慣,也讓人不禁希望「失控」不要成為她作品的代名詞。 相較於 失控教室 對教師職業與主角道德標準所營造出的壓抑氛圍, 失控夜班 Heldin, 2025 顯得相對「流暢」許…

女生向前走:她們不是病,而只是太痛苦。

邊緣型人格挑戰了精神疾病診斷系統中分類明確的準則,從疾病的命名就帶著一種「不是A也不是B」,或者「既有A又包含B」的混亂。從非學理的角度來看,那像是無法自我確指的狀態,只能在無限的可能性中,透過不斷「否定」以稍稍接近答案。而邊緣型人格,不只是本片主角獲得的診斷,也是一種「現代性」的象徵:當個體藉以定位的主體意識愈發模糊…

沒有煙硝的山村:若女性角色兜轉一圈仍回歸「母性」形象,所謂女性意識究竟又在哪裡?

老實說,這部片令人困惑。 沒有煙硝的山村 Vermiglio, 2024 代表義大利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但這個「代表性」究竟意味著什麼?文宣上寫道:「國際媒體一致讚譽其『將女性意識注入新古典敘事』、『以無聲的爆炸揭示戰爭對身體與靈魂的侵襲』,被譽為年度最具詩意與力量的戰爭反思電影。」然而,「詩意」這類形容早已被濫用,而所謂的「力量」在片中也未真正展現…

青春(春):他們並不是單向地被世界對待,而是同等地對待這個世界。

很難用「好不好看」來評斷一部以人物為核心的紀錄片-因為那彷彿是在對他者的人生下判斷。重點在於,我們為什麼而觀看。 對於王兵來說,那是出於對「中國社會變遷與青少年人生狀態」的關注:「在市場經濟興起以後,出現新的生產模式,這些農民也獲得一些自由,包括工作與生活的選擇,當然這種自由是引導性的,這是前所未有的一件事,那作為…

刷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