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社

@info982

从“不惑”到00后,为啥都来种地了?

食通社新一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已完成招募。谢谢大家的关注和踊跃报名,今年我们共计收到100份申请,经过食通社和12位农场导师及伙伴机构的详细沟通,最终决定邀请20位伙伴正式成为我们“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第四期的实习生。2025年,祝他们在土地收获果实,也收获踏实的一段人生!来看看今年都有哪些年轻人要走向田野吧!

守护现实中的申小豹,从“种地”开始?|食日谈Vol.47

去年,食通社的同事们吃到了豹乡田出产的糯玉米、炒莜麦和各种杂粮。本期《食日谈》,我们请到了豹乡田项目主管Hannah,探讨保护华北豹和种地有啥关系?生态农业如何保护华北豹栖息地,又与当地社区共生?

营养师成了食品巨头的“狗腿子”?注册营养师怎么看

“XX网红营养师推荐的补剂真的有效吗?” 朋友在聚会时悄悄问我。作为一名美国注册营养师,我早已习惯充当朋友们营养知识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大流量博主的推荐夹杂着广告,人们需要一个中立的声音来鉴别科学与营销的界限。

地膜污染农田,主管部门荒唐“斗法”

眼看春耕在即,河北滦州市糯米庄村农民李技栋却翻不了地。在他70亩耕地里,遍布着农场外飘来的大小不一的破碎地膜,像残雪一般覆盖在耕地上,或缠绕在枯枝稻草间。地膜甚至还飘到老李家的牛棚里。老李只能带着几个工人在牛棚里捡拾地膜碎片。“这膜又轻又碎,像是超薄的不合格地膜。”

太贵还是太便宜?评《“假肉”驱逐真肉》

食通社就联禾创作计划入选作品《“假肉”驱逐真肉》组织了一场线下分享会,邀请作者和与谈嘉宾围绕进口肉的冲击和传统畜牧业出路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牧民的草膘牦牛到底是卖得太贵还是太便宜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从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切入,引导读者从市场逻辑和农村社区的逻辑拆解问题,思考在…

美国人眼里的厕所革命长啥样?拉出来的,要吃回去!

五月底的⼀天,我去农场实习时带上了女儿。那天分配给我的活是给马厩铲屎。农场主卡尔从⼯具房找铲⼦的时候,找到了⼀套塑料钉耙和铲⼦,是他的孙⼦孙⼥留下的。他把那套钉耙铲⼦递给我⼥⼉,她就认真铲起一坨一坨的马粪堆在旁边,有模有样,甚是可爱。我问她,你知不知道这些马粪要拿去做什么?女儿说,我知道,这些便便会变成肥料…

一腔热血投身乡建,他所经历的农村二十年

2004年,大学毕业的老六(黄国良)因为在支教时目睹乡村教育之破落,留守儿童问题之严重,而选择投身于改变乡村的事业中。在那个热血年代里,他一毕业就投身于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是一所为培训农民而生的学校。后来又经历了北京、重庆、广西等地多家机构的辗转,却始终没有离开改变农村、帮助农民的工作场域。

灌顶“醍醐”,原来是这种藏地发酵美食

因为工作原因,我在香格里拉生活过一段时间。和想象中的寒冷高原不同,农牧结合的香格里拉藏区地势多变,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物产被端上餐桌,牦牛奶则提供了饮食中最有营养的部分。

吃了一整年的“科技与狠活”,过年前来解个毒

在这个“科技与狠活”主导食物和农业系统的时代里,很高兴又和大家度过了好好吃饭,或者至少一直在谈论如何好好吃饭的一年。在我们看来,好好吃饭,不只是大时代的小确幸,也不只是保卫生活的个体努力,而是扣问食农体系的系统性不公正,从日常的微观层面切入社会与时代的病症,探索不压榨自然和生产者的食物消费的可能,形成新…

想做生态农业?来听入坑12年农大师兄的经验之谈

入行12年的郭锐,于2021年成为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计划农场导师,三年来接收了7位优秀的农场实习生。她们学做农活之余,还经营咖啡馆,组织田野家宴和生活节,为农场发展贡献创意和新意。结束实习后,她们或返乡租地,或继续探索可持续食农行业的广阔天地。

寻找谷魂,一趟重返2011年的旅程

保护区的游览车在窄窄的水泥路边停下来,两旁都是似曾相识的喀斯特石山。穿过一片甘蔗林,实际上无数个秃秃的石山周遭都种满了甘蔗。和黑紫皮的果蔗不同,这种甘蔗的果皮是暗褐色的,外面裹了一层白霜,蔗体也没有果蔗饱满,干干瘪瘪的,很难想象是专门用来榨糖的糖蔗。“快看!白头叶猴!”这时候,同行的人开始喊起来。大家纷纷聚拢到…

过年喝可乐,到底谁发明的啊?

过去,大家往往会以为过节变胖是因为大鱼大肉。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是肥胖的主因之一。最新的证据来自2025年1月7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对184个国家进行建模估算后发现,2020年全球约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1/30的新发心血管疾病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

潮汕往事:咸菜厂、猪屠与我爸的奋斗史

有人将全国各地的口味概括为“北咸南甜东辣西酸”,这么说大体不错。不过依我看,潮汕人不仅吃得甜,也是吃得咸的,可以说是既甜又咸。我爸是典型的老一辈潮汕人,一日三餐都要吃咸菜。虽然从小我就知道他对咸菜情有独钟,可只有在长大后,去到更多的地方,感受过不同食物独特的地方印记后,我才恍然大悟:“磕咸菜”这件事,原来是一种文化…

进口“假肉”何以走上青藏牧民餐桌?

在这篇基于多点田野和采访的长文中,你将读到关于牧区餐食的民族志、定居牧民的生计变迁、藏民和牲畜的关系与伦理、出栏经济的蝴蝶效应、和跨国牧业对大洋两侧环境的巨大影响。在此特别声明:文中的“假肉”一直都是带着引号的,并没有说进口肉都是假肉的意思。牧民所说的“假肉”(ཤ་རྫུན),强调的是进口肉与放养草膘肉口感的区…

罗非鱼入侵吃光养殖鱼虾,渔民向正大集团索赔

2月4日,泰国渔业部宣布,他们刚刚成功培育出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黑颚罗非鱼(Blackchin tilapia)。这种改造后的四倍体罗非鱼和自然的二倍体罗非鱼交配的后代不能繁殖,政府希望借此减少这种来自非洲的入侵物种,以扭转对生态的破坏。

离开城市,我在农场种下了生活的新种子

如果没有办法在主流叙事中栖身,我要怎样去寻找想要的生活?”这是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不想生活在主流所设定的框架里面,好像也一直跟周围格格不入。2022年本科毕业后,我没有走常规的职业道路,而是去广州的“PDT食物小站”工作。这是一家关注食物议题的公益机构,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食物体系”的概念,认识到食物从…

没吃过10+种豆类,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

2025年2月10日是第七个世界豆类日(World Pulses Day)。今年的主题是「豆类:为农业食品系统带来多样性」(Pulses: Bringing Diversity to Agrifood Systems),种豆吃豆,多样农业,健康生活。黄豆、毛豆、黑豆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这些豆子其实都源自于中国。

当美洲“幺蛾子”飞到中国玉米地里

老雷从此记住了不在外面买玉米吃,但并没有把那种虫子放在心上,甚至连名字都没记住。直到两年后,他回到广西柳州的老家,又在自家的玉米地和这种虫相遇了。听同乡的人说,正是他走的这两年,这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虫子才在他们村子里泛滥的。

从过山瑶到“天选采菇人”,鸡枞菌引发采菇狂潮

鸡枞菌,在广东韶关被称为“夏至菇”,近几年成为了餐桌时尚,引发了粤北的采菇狂潮。“春潮Springflut”工作室的CaiCai和大雁进入瑶族,无意间进入了一众采菇大军。他们发现,以流动著称的瑶族古老分支“过山瑶”在采菇“竞赛”中表现极为不凡,并对夏至菇存在着独一无二的知识和情感。这一切归于他们与自然的独特相处方式,那是他们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

美国蛋荒,我为什么不慌?

今年一月以来,美国因为禽流感导致了大规模的鸡蛋荒。由于鸡蛋短缺,不少超市采取限额购买规定,甚至频繁断货。与此同时,蛋价应声一路飙高。习惯了每天都能吃到便宜鸡蛋的美国人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