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通社
过年喝可乐,到底谁发明的啊?
过去,大家往往会以为过节变胖是因为大鱼大肉。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是肥胖的主因之一。最新的证据来自2025年1月7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对184个国家进行建模估算后发现,2020年全球约1/10的新发2型糖尿病和1/30的新发心血管疾病可归因于摄入含糖饮料。

潮汕往事:咸菜厂、猪屠与我爸的奋斗史
有人将全国各地的口味概括为“北咸南甜东辣西酸”,这么说大体不错。不过依我看,潮汕人不仅吃得甜,也是吃得咸的,可以说是既甜又咸。我爸是典型的老一辈潮汕人,一日三餐都要吃咸菜。虽然从小我就知道他对咸菜情有独钟,可只有在长大后,去到更多的地方,感受过不同食物独特的地方印记后,我才恍然大悟:“磕咸菜”这件事,原来是一种文化…

进口“假肉”何以走上青藏牧民餐桌?
在这篇基于多点田野和采访的长文中,你将读到关于牧区餐食的民族志、定居牧民的生计变迁、藏民和牲畜的关系与伦理、出栏经济的蝴蝶效应、和跨国牧业对大洋两侧环境的巨大影响。在此特别声明:文中的“假肉”一直都是带着引号的,并没有说进口肉都是假肉的意思。牧民所说的“假肉”(ཤ་རྫུན),强调的是进口肉与放养草膘肉口感的区…

罗非鱼入侵吃光养殖鱼虾,渔民向正大集团索赔
2月4日,泰国渔业部宣布,他们刚刚成功培育出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黑颚罗非鱼(Blackchin tilapia)。这种改造后的四倍体罗非鱼和自然的二倍体罗非鱼交配的后代不能繁殖,政府希望借此减少这种来自非洲的入侵物种,以扭转对生态的破坏。

离开城市,我在农场种下了生活的新种子
如果没有办法在主流叙事中栖身,我要怎样去寻找想要的生活?”这是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不想生活在主流所设定的框架里面,好像也一直跟周围格格不入。2022年本科毕业后,我没有走常规的职业道路,而是去广州的“PDT食物小站”工作。这是一家关注食物议题的公益机构,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食物体系”的概念,认识到食物从…

没吃过10+种豆类,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
2025年2月10日是第七个世界豆类日(World Pulses Day)。今年的主题是「豆类:为农业食品系统带来多样性」(Pulses: Bringing Diversity to Agrifood Systems),种豆吃豆,多样农业,健康生活。黄豆、毛豆、黑豆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这些豆子其实都源自于中国。

当美洲“幺蛾子”飞到中国玉米地里
老雷从此记住了不在外面买玉米吃,但并没有把那种虫子放在心上,甚至连名字都没记住。直到两年后,他回到广西柳州的老家,又在自家的玉米地和这种虫相遇了。听同乡的人说,正是他走的这两年,这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虫子才在他们村子里泛滥的。

从过山瑶到“天选采菇人”,鸡枞菌引发采菇狂潮
鸡枞菌,在广东韶关被称为“夏至菇”,近几年成为了餐桌时尚,引发了粤北的采菇狂潮。“春潮Springflut”工作室的CaiCai和大雁进入瑶族,无意间进入了一众采菇大军。他们发现,以流动著称的瑶族古老分支“过山瑶”在采菇“竞赛”中表现极为不凡,并对夏至菇存在着独一无二的知识和情感。这一切归于他们与自然的独特相处方式,那是他们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

美国蛋荒,我为什么不慌?
今年一月以来,美国因为禽流感导致了大规模的鸡蛋荒。由于鸡蛋短缺,不少超市采取限额购买规定,甚至频繁断货。与此同时,蛋价应声一路飙高。习惯了每天都能吃到便宜鸡蛋的美国人怨声载道。

面对企业的“洗绿”糖衣炮弹,NGO如何自处?|食日谈 Vol.46
制造出大量一次性外卖塑料垃圾的美团,开始给做减塑的环保组织发钱了。

在生态农场,人如杂草,越长越好
说来奇妙,我与生态农业结缘是因为“杂草”。第一是作为问题的杂草。作为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生,我曾在农村调研近一年。我发现,化肥农药虽然带来了喜人的产量,但杂草和病虫害防治却让农民头疼。第二是作为方法的杂草。我从小就是环保主义者,相信“大自然不喜欢裸露”,宁可那些硬化的空地被杂草覆盖。最后是作为自我的杂草。从另一种角度…

中国90后生态小农,与17位青年农民疾呼粮食系统转型
春节前,河北承德恋乡农场的90后农民任盈盈受德国联邦农业和食品部邀请,前往柏林参加全球农业和食物论坛(GFFA),参与起草了青年农民立场文件。2月16日的食通社分享会上,盈盈介绍了立场文件的核心内容。文件直指全球农业体系的深层矛盾:跨国企业对种子、土地和供应链的垄断、气候危机下的生产失控、小农群体在政策制定中的失…

我在澳洲过新年,每天数着鸡蛋活
我们一家在澳大利亚悉尼租了一间Airbnb民宿跨年。因为人生地不熟,每天只在连锁大超市采购。赶上圣诞加新年,我第一次发现,我吃不起超市里的有机(Organic)鸡蛋。只能咬咬牙买一盒在“鸡蛋鄙视链”上下沉一档的放养蛋(Free Range)了。放养蛋也不便宜,12个一打的价格接近10澳元。按澳元和人民币之间1:4.65左右的汇率计算,一颗蛋接近人民币4块钱,是…

2亿多中国人每天都吃的外卖,我们了解多少?
不知不觉中,以饮食文化为傲的中国人的吃饭模式,正在被互联网、算法、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深刻改造。最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人的食物消费方式。

这些食农好书,2025读起来
从疾行的劳动者到现代的草原牧民,从鹅肝背后的食品政治到种子保护的多样努力,从超加工食品的工业陷阱到真菌网络对自然共生的启示……它们都带领我们从偏信走向疑问,从一隅方寸转向大千世界,去见证人、土地、食物、自然相互关系的矛盾与希望。希望这些书籍能在新一年带给我们关于可能性的反思、灵感或想象,让我们在具体的阅…

碳信用是拯救地球的良方,还是“市场拜物教”?
当碳市场沦为“双碳”企业的牟利工具,当有减排压力的企业购买了这些虚浮的“赎罪券”,心安理得地排放,全球碳排放不降反增,谁来承担后果?

在黄土高原“牧猪”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腊月将近,陕西人的comfort food无外乎一碗简简单单的拌面:雁归情的红光头小麦宽面,秦椒面做成的油泼辣子,再浇上跑山猪肉拦的肉臊子,实是点睛之笔。每次做肉臊子,我都会想起甘肃大山里那些快活的跑山黑猪,和今年春天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拜访“牧猪”返乡青年吴龙龙的经历。

菜价越来越贵,农民获益了吗?|食日谈Vol. 43
今年无论在城里还是在村里,人人都说菜价贵。但当我们抱怨着物价上涨时,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却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少有人会追问:为什么菜价会这样上涨,种菜的农民是不是因此赚(赔)了更多钱?事实上,菜价上涨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故事。

没了真菌,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态何以可能?
我们选载新书《菌络万象》书摘,透过理解土壤中真菌和植物之间深层次的互动,或许我们能思考这样的可能性:农业的未来或许不在于更多的化学品,而在于重新认识和维护土壤生态系统中那些微妙而复杂的共生关系。

转基因商业化是好是坏?来自全球反转运动的启示
一些媒体将2024年称为中国“转基因商业化元年”。2023年,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26家企业获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2024年,各地开始推广种植,转基因从实验室真正进入农民的田间。通过食品工业的加工,转基因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正在面对的日常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