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通社
当美洲“幺蛾子”飞到中国玉米地里
老雷从此记住了不在外面买玉米吃,但并没有把那种虫子放在心上,甚至连名字都没记住。直到两年后,他回到广西柳州的老家,又在自家的玉米地和这种虫相遇了。听同乡的人说,正是他走的这两年,这种名为草地贪夜蛾的虫子才在他们村子里泛滥的。

从过山瑶到“天选采菇人”,鸡枞菌引发采菇狂潮
鸡枞菌,在广东韶关被称为“夏至菇”,近几年成为了餐桌时尚,引发了粤北的采菇狂潮。“春潮Springflut”工作室的CaiCai和大雁进入瑶族,无意间进入了一众采菇大军。他们发现,以流动著称的瑶族古老分支“过山瑶”在采菇“竞赛”中表现极为不凡,并对夏至菇存在着独一无二的知识和情感。这一切归于他们与自然的独特相处方式,那是他们世世代代积淀下来的…

美国蛋荒,我为什么不慌?
今年一月以来,美国因为禽流感导致了大规模的鸡蛋荒。由于鸡蛋短缺,不少超市采取限额购买规定,甚至频繁断货。与此同时,蛋价应声一路飙高。习惯了每天都能吃到便宜鸡蛋的美国人怨声载道。

面对企业的“洗绿”糖衣炮弹,NGO如何自处?|食日谈 Vol.46
制造出大量一次性外卖塑料垃圾的美团,开始给做减塑的环保组织发钱了。

在生态农场,人如杂草,越长越好
说来奇妙,我与生态农业结缘是因为“杂草”。第一是作为问题的杂草。作为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生,我曾在农村调研近一年。我发现,化肥农药虽然带来了喜人的产量,但杂草和病虫害防治却让农民头疼。第二是作为方法的杂草。我从小就是环保主义者,相信“大自然不喜欢裸露”,宁可那些硬化的空地被杂草覆盖。最后是作为自我的杂草。从另一种角度…

中国90后生态小农,与17位青年农民疾呼粮食系统转型
春节前,河北承德恋乡农场的90后农民任盈盈受德国联邦农业和食品部邀请,前往柏林参加全球农业和食物论坛(GFFA),参与起草了青年农民立场文件。2月16日的食通社分享会上,盈盈介绍了立场文件的核心内容。文件直指全球农业体系的深层矛盾:跨国企业对种子、土地和供应链的垄断、气候危机下的生产失控、小农群体在政策制定中的失…

我在澳洲过新年,每天数着鸡蛋活
我们一家在澳大利亚悉尼租了一间Airbnb民宿跨年。因为人生地不熟,每天只在连锁大超市采购。赶上圣诞加新年,我第一次发现,我吃不起超市里的有机(Organic)鸡蛋。只能咬咬牙买一盒在“鸡蛋鄙视链”上下沉一档的放养蛋(Free Range)了。放养蛋也不便宜,12个一打的价格接近10澳元。按澳元和人民币之间1:4.65左右的汇率计算,一颗蛋接近人民币4块钱,是…

2亿多中国人每天都吃的外卖,我们了解多少?
不知不觉中,以饮食文化为傲的中国人的吃饭模式,正在被互联网、算法、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深刻改造。最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人的食物消费方式。

这些食农好书,2025读起来
从疾行的劳动者到现代的草原牧民,从鹅肝背后的食品政治到种子保护的多样努力,从超加工食品的工业陷阱到真菌网络对自然共生的启示……它们都带领我们从偏信走向疑问,从一隅方寸转向大千世界,去见证人、土地、食物、自然相互关系的矛盾与希望。希望这些书籍能在新一年带给我们关于可能性的反思、灵感或想象,让我们在具体的阅…

碳信用是拯救地球的良方,还是“市场拜物教”?
当碳市场沦为“双碳”企业的牟利工具,当有减排压力的企业购买了这些虚浮的“赎罪券”,心安理得地排放,全球碳排放不降反增,谁来承担后果?

在黄土高原“牧猪”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腊月将近,陕西人的comfort food无外乎一碗简简单单的拌面:雁归情的红光头小麦宽面,秦椒面做成的油泼辣子,再浇上跑山猪肉拦的肉臊子,实是点睛之笔。每次做肉臊子,我都会想起甘肃大山里那些快活的跑山黑猪,和今年春天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拜访“牧猪”返乡青年吴龙龙的经历。

菜价越来越贵,农民获益了吗?|食日谈Vol. 43
今年无论在城里还是在村里,人人都说菜价贵。但当我们抱怨着物价上涨时,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却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少有人会追问:为什么菜价会这样上涨,种菜的农民是不是因此赚(赔)了更多钱?事实上,菜价上涨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故事。

没了真菌,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业生态何以可能?
我们选载新书《菌络万象》书摘,透过理解土壤中真菌和植物之间深层次的互动,或许我们能思考这样的可能性:农业的未来或许不在于更多的化学品,而在于重新认识和维护土壤生态系统中那些微妙而复杂的共生关系。

转基因商业化是好是坏?来自全球反转运动的启示
一些媒体将2024年称为中国“转基因商业化元年”。2023年,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26家企业获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2024年,各地开始推广种植,转基因从实验室真正进入农民的田间。通过食品工业的加工,转基因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正在面对的日常现实。

在最会吃的广西,这个农墟靠什么走过11年?
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一件事做十年?这其中就包括南宁都市农墟,自从2013年第一次开墟以来,到2024年已经是第十一年了。两个月一次的农墟,每次都能吸引数十位售卖广西本地生态食材的摊主,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生态小农、合作社以及本地手艺人。同时,农墟还会组织各种体验活动。

先搞清楚农村基本问题,再谈论应对气候变化
当我们谈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时,到底在谈论什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刘娟长期在全国各地农村调研,以环境社会学、政治生态学的视角剖析农民生计和环境正义问题,也是2023年出版的《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一书的合著者之一。近年来她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和农村发展的交叉领域,试图探讨面对气候变化,农民和乡村需要…

法国外卖平台如何翻转全球平台资本主义?
当外卖骑手面对剥削和压榨,商家面对高额的佣金,用户面对没有健康保障的食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评和审视平台企业。不过,除了批判之外,我们能否想象一种另类的平台模式?这种平台模式长什么样子?谁才是这个平台的主人?算法如何制定和管理?骑手还会受到算法的监视吗?他们有最低工资吗?食通社希望通过介绍反平台资…

在获奖之后谈谈为什么要做播客|食日谈×团力结构
很少在播客圈中社交的“食日谈”,也在此次活动中偶地破圈,从其他播客圈内外的同行朋友的眼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食日谈”。晓晶认为食通社应该更接近“食物”分类,同行的于建刚更是戏称:我们是一个生活方式播客,怎么得到了“公益环保奖”?

解忧蔬菜店|一锅师太的小饭桌
受气候影响,今年夏末时分种下的小苗存活率很低,所以前阵子成都郊外的胡雪梅的农场没有菜可以配送,我在小饭桌群里通知:这段时间主要吃菜市买的菜。出出子问:“秋天难道不是收获的季节吗?地里怎么会没有菜呢?“

一个i人在农场的106天
雨水虽然不多,但经过几年养地,耗水少、生长周期短的蜜瓜、洋葱、小米等都长得很好。在农场,靠天吃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播种得在适宜的气温里完成;不定时的大风天让苗的生长坎坎坷坷;采收时的雨季是不定时炸弹——一场雨可能就让瓜裂开影响市场销售或甜度下降。日益剧烈的气候变化中,喜鹊等动物偷吃的损失都算小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