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越来越贵,农民获益了吗?|食日谈Vol. 43

食通社
·
·
IPFS
今年无论在城里还是在村里,人人都说菜价贵。但当我们抱怨着物价上涨时,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却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少有人会追问:为什么菜价会这样上涨,种菜的农民是不是因此赚(赔)了更多钱?事实上,菜价上涨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故事。

今年无论在城里还是在村里,人人都说菜价贵。

但当我们抱怨着物价上涨时,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却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少有人会追问:为什么菜价会这样上涨,种菜的农民是不是因此赚(赔)了更多钱?

事实上,菜价上涨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故事。

在这期食日谈播客中,我们请来北京和云南的三位农民:在北京“半农半X” 的自然教育工作者蚊滋滋、在京郊务农的柳刚、云南返乡青年康丽,给我们带来一场关于农田、菜价和极端天气的深度对话。

我们发现,当气候变化逐渐从新闻标题走进我们的菜篮子的时候,农民成为最一线的记录者:

■ 暴雨砸光杏树到干旱晒裂水库,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农业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寻找生机;

■ 柳刚分享他如何通过种植芋头、挖排水沟来缓解气候影响;

■ 康丽带我们进入云南的生态果园,探讨草覆盖如何守护果树健康;

■ 蚊滋滋则用相声版的幽默讲述 “豆角不开花” 的背后科学。

本期节目也直击 “菜价波动” 的真相:

■ 为什么农民赚不到钱,消费者却觉得菜越来越贵?

■ 生态农业如何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解答?

■ 菜价会越来越贵吗?

通过这期节目,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菜篮子和农业,能看见农友的努力与韧性,也能重新思考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如何支持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农业未来。

快来一起聆听这场关于土地、菜园与未来的精彩对话吧!

本/期/嘉/宾

张赫赫(自然名:蚊滋滋)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校长,《土里不土气》作者之一。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挪威攻读环境与发展学硕士,从事环境教育工作二十年,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孩子们的崇拜。现阶段主要经营盖娅·沃思花园,在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同时,结合生态保育,通过环境教育重建人与自然、土地的连结。


柳刚

65后,曾长期在日企工作,但想找一份没有“玻璃天花板”、不怕失业、能干到80岁的事业,自学多年有机农业知识后,2013年在北京顺义创办“小柳树农园”,致力于生产安全、安心、美味,对环境友好的有机蔬菜和农产品。

康丽

1992年出生的彝族姑娘,回乡在云南楚雄创办“开心家园”农场和合作社。2015年底带着先生一起从北京返回云南楚雄创业,热爱农业,喜欢乡村生活,决定毕生都扎根在乡土里。至今9年,在当地组织合作社,组织彝族妇女办彝族刺绣协会,组织小农进行野生山货的可持续采集,组织土特产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在乡村宣传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尽可能多的保留本地品种的种子。

 本/期/主/播

天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时/间/轴

00:29 嘉宾介绍:来自北京的柳刚,云南的康丽,以及“半农半X”的蚊滋滋。


02:28 气候的威力: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农作物,冰雹、暴雨和干旱的真实故事。

15:16 探讨极端天气对生产成本的冲击:从种植设备投入到如何提高土壤抗性。极端天气让农友们得花多少钱、多少心思?

20:40 虽然极端气候影响这么大,为什么很多生态小农的菜没涨价?

24:08 菜价迷思 :菜价涨了,农民却没赚钱?听听农友们的无奈和坚持。

29:20 生态农业的机遇:“打不倒”的生态农业,如何靠健康土壤和多样种植减少气候损失?

45:16 消费的力量 :听起来好,但丑丑的 “陆地菜” 你会买吗?消费者的选择如何影响农业未来?

53:14 未来菜价是否还会涨?面对气候挑战,农友们讨论生态农产品的定价与未来。

左:进园处的镇宅大桑树竟在10月底还保持着丰茂姿态。右:长角羚(左)、蚊滋滋(右)和他们永远不羁欢快的狗子。

2022年6月12日,蚊滋滋在北京平谷的盖娅·沃思花园经历了一场前所未见的雹灾。果园里熟得正好的杏子,本来要在那两天做杏酱,全都砸没了。地里的菜也都从3D砸成了2D效果,春茬蔬菜几乎全军覆没。除了种植的作物,农舍和农用设施也没能幸免,塑料大棚被洞穿,甚至农舍的瓦片也有被砸裂的。这场雹灾的雹子有鸡蛋大,在蚊滋滋四十年的生活经验中头一回遇到。类似电影《后天》里的画面,让她意识到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也许会越来越向灾难化发展。而作为在土地上自耕自食的人,这几年更是深刻体验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天气预报和气象资料往往无法准确预测和报告单个区域的天气情况。作为自然教育工作者,蚊滋滋通过农场中的气象站的数据,精准记录农场天气,也发现天气越来越反常。今年盖娅·沃思花园的一场大雨破了十年纪录,24小时雨量超过180毫米。连续几场大雨影响了秋茬蔬菜的播种,补种了不下三回才勉强种活了一些胡萝卜。

文中图片均由嘉宾提供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音乐:岜农

制作:晓晶

策划:天乐

编辑:ZX 天乐

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过年喝可乐,到底谁发明的啊?

潮汕往事:咸菜厂、猪屠与我爸的奋斗史

进口“假肉”何以走上青藏牧民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