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闲聊几句

观察,闲聊几句

jaded.chen

观察,闲聊几句

观察,闲聊几句

7 篇文章
更新

从《731》到西贝:被压抑的出口

《南京照相馆》《731》,都是关于历史的电影,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西贝事件,则是日常里的鸡毛蒜皮,一盘菜、一张账单。但我越看越觉得,它们背后其实是同一件事:生活里的压抑,找到了不同的出口。

债的影子:从罗马广场到今天的房贷

两千年前的罗马小贩抱怨银币越来越轻,四百年前的明朝百姓为白银紧缺而发愁,三十年前的日本人困在通缩的长夜里。今天,我们看着英国、日本国债收益率飙升,也在房贷和账单前叹气。债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是文明的暗河,也是个人的日常阴影。

七夕小记

七夕,于我并不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而是一口井水的清凉,一块西瓜的甜,一张竹席上的银河。后来走进城市,买过花,散过步,再到女儿问我“七夕是什么”,才明白:节日从来是生活里的盼头。

存钱焦虑,和新教伦理的影子

发工资那天,我总要点开 App,看三遍余额。看完还是叹一句:“不够。”这篇写的就是那种存钱焦虑:父母一代翻存折,我们这一代刷余额,几百年前的新教徒攒钱给上帝看,如今我们攒钱给银行看。钱能缓冲,却不能消灭慌。有人攒了一辈子一场病花光,有人不存钱反而活得自在。存钱当然要存,但别存到忘了活。

钱这东西:从法币到数字货币

这篇其实就是聊「钱」:从奶奶抽屉里的粮票,到今天手机里的二维码,再到比特币和数字人民币。钱一路变过来,从来就不是纸或者代码,而是大家共同的信任。法币像汤面那层浮油,比特币像锅里漂的辣椒,数字人民币就是把汤装进了保温杯——花样再多,最后我们喝的还是那口热气,能不能暖到胃才是真的。

分工:亚当·斯密的针厂,到今天的你我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写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在一个针厂里,如果每个工人从头到尾自己做一根针,一天可能做不出二十根;但如果把工作分成十道工序——有人拉丝、有人切断、有人磨尖、有人装头——那么同样的人手,一天能做几千根针。 这就是“分工”的威力:让效率像开了挂一样往上冲。 两百多年过去,我们的生活几乎都是分工的产物。 软件公司里…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的老梗,为什么现在还在用?

前几天刷到一个帖子,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谁家便宜就买谁的,大家各取所需”,底下有人回:“这是看不见的手啊。” 我突然想,这个词从十八世纪一直用到今天,还挺耐打的。 亚当·斯密的意思,其实很简单: 你不需要一个中央大脑来安排谁种多少麦子,谁织多少布。每个人只要出于自己的利益去做决定——农夫想多卖麦子,织工想多卖布——最后整个市场…

刷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