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31》到西贝:被压抑的出口

jaded.chen
·
·
IPFS
《南京照相馆》《731》,都是关于历史的电影,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西贝事件,则是日常里的鸡毛蒜皮,一盘菜、一张账单。但我越看越觉得,它们背后其实是同一件事:生活里的压抑,找到了不同的出口。

最近两件事同时在网上发酵。

一边是两部电影,《731》和《南京照相馆》,历史创伤、民族记忆、痛感压得人透不过气。另一边,是罗永浩和西贝餐饮的对峙,围绕“预制菜”的争论,闹得满城风雨。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却都指向了同一种情绪:压抑之后的发泄。


《南京照相馆》讲述的是两个普通人冒险保存侵华日军暴行照片的故事。观众走出影院,有人泪流满面,有人心口发闷。历史的重量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因为它触动的不是“票房值不值”,而是“我们到底还记不记得”。


《731》则没那么幸运。有人说它是烂片,有人说它亵渎历史。可即便如此,它依然能刷屏。因为观众需要一个理由来谈论历史、谈论痛苦、谈论正义。电影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股被压着的情绪,终于找到一个释放口。


西贝则完全是另一种逻辑。罗永浩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戳穿了很多中产的敏感神经。餐饮企业到底用不用预制菜,本该是行业标准和监管问题,可为什么这次舆论会炸开?因为在通缩的阴影下,中产的钱包越来越薄,心理上的落差却越来越大。房贷、教育、医疗,样样压着肩头。结果花两三百块去餐厅,吃到的却怀疑是中央厨房加热的成品,这不是菜的问题,而是生活体面的幻觉被戳破。


有人把这叫“消费升级的矛盾”。我更愿意称之为“通缩下的心理补偿”。当收入停滞,成本上升,人们格外在意消费体验里那点点尊严感。于是电影里的沉重、餐桌上的欺骗感,都成了情绪的出口。


问题是,这样的出口能走多远?

历史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被铭记,消费环境也不会因为一场舆论风暴而改变。它们更像是一种集体的叹气:我们需要说点什么,需要骂点什么,好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可等风头过去,电影退档期,餐饮回归日常,现实依旧在那里。


出口一直在寻找,但真正的解决,却总是遥遥无期。


或许,这才是最让人无奈的地方。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aded.chen最近在练习用文字留下影像, 在字里感受光与影的流动。 所以,不定时更新文章~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