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

Jying Chang

讀書心得

讀書心得

37 篇文章
更新

幸會,媽媽。:Michelle Zauner《 Crying In H Mart 》

她面對創傷與磨難,靠的是那姿態不盡優雅卻靈巧的頑強。

空城裡擁擠的幽魂:韓麗珠《裸山》

裸是願意看見自己與他者的脆弱,是願意暴露在誠實之中。

閱讀即解殖:楊双子《 臺灣漫遊錄 》

當觀看與敘事權由讀者奪回,才能真正成為主體。作者將這個奪回的權利交付予讀者,這正是被殖民視角的逆襲與揭露。​

沒有適合天真者的國度:韓麗珠《半蝕》

暴力將永存於每個創傷者的記憶,我們只能用活著來證明它還沒贏。

以文誅罰的蒼白:韓麗珠《黑日》​

每一個靈魂疊加在一起,便是手足的重量。

愛的集體退場:Eva Illouz《為什麼不愛了》

我們不自覺地重複演繹愛的悖反,終至消極疏離;我們相信市場編織出來的神話,實際上卻是坐在破碎的童話書前暗自神傷。

當閱讀成了悖論:Rachel Cusk《Parade》

生活有時就是荒誕的遊行,我們都把自己活成了怪誕的遊行者,扮演著某種凝視下的角色,但實質指向虛無。

直到大象也將你踩碎:胡遷《大裂》

大量影像垃圾將我們變成暴力的一份子,將我們也變成垃圾,然後說,看阿,文明。

等待被廢棄的牢籠:Zygmunt Bauman《 液態現代性 》

我們身處於這樣一個時代:所有關係皆可置換,所有身份皆需更新,所有價值皆待證明。

在路上,是為了回家:Richard Linklater, Kim Krizan , Julie Delpy, Ethan Hawke《愛在三部曲》

我願意跟你一起回家。因此我才願意選擇跟你一起在路上。

在這充滿地雷的城市裡:Raphael Bob-Waksberg 《誰會愛上你受的傷》​

這城市的一切都可以被消費。靈魂與真心可以折扣售出,愛與承諾可以半買半贈,創傷成為必須被展示的獵奇熱銷品。

不思考,終將失去自由:Witold Szabłowski 《跳舞的熊》

轉型正義所必經的斷裂與自由的後遺症讓人們跳舞,渴求他人的認同與關注,並以此作為幸福之狹義定義與手段。

無意義的價值:John Williams 《史托納》

史托納一生的樣貌:如土地般默默承受、無聲抗辯、不被看見卻不放棄的堅持。

憂鬱症與個體的共生關係:Andrew Solomon 《正午惡魔》

精神分析學派也好、精神生物學派也罷,你該如何醫治人類的心靈?心靈是可以被現代科學醫治的嗎?​

當哀悼長出羽毛:Max Porter《Grief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哀悼長出羽毛,振翅。時而降落,時而飛遠,但它不會離開。

被掩埋或遺忘之前:Eduardo Galeano《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

你要火,只是火柴點不著。沒有一根火柴能劃出火。所有的火柴不是斷頭就是受潮。

生活即隱喻:李佳穎《不吠》

故事本身不是從語言開始,而是從哭喊中開始。而所有的建構,都是疊床架屋的社會化,目的是學會流暢方便地穿梭在生命縫隙中。

試著哀悼沒有的童年:Stephanie Foo 《What My Bones Know》

CPTSD(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並不只是對某段創傷記憶的反覆夢魘或情緒閃回,而是一種長期滲透知覺、情緒調節、自我認同與親密關係的神經與心理重塑。創傷不是存在於記憶中,而是被內化進神經系統的迴路裡,以至於對自我認知產生嚴重的負面偏移。

美學、階級、死亡: John Berger《觀看的視界》

換言之,觀看之存有,其視域本身,自始即是帶著偏見。不論繪畫、雕刻、攝影、戲劇等任何藝術形式,或當今社群時代眾生相與短影音,我們無法不帶意圖地觀看,在自身美學、階級與死亡的價值體系下,一開始便注定了某種「可見性」的結論,我們只是等待經驗之發生來做後設的驗證罷了。觀看本身,就是連結與依賴經驗的過程。

觀看日常超現實: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

觀看的道德陷阱,圖像不再是個人化的紀錄,而是表演與販售;觀看不再是沉思,而是消費與消磨。然而在此觀看依存關係中,我們必須意識到其創造與局限的虛構存在著超現實性,超現實篡位了日常,成為了最具話語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