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資政・聽潮信

滄海資政・聽潮信

Lineker 陳

滄海觀潮起,潮信識世變。 時有思,必有所言; 斯為資政之志,亦為靜聽之心。

滄海資政・聽潮信

滄海資政・聽潮信

滄海觀潮起,潮信識世變。 時有思,必有所言; 斯為資政之志,亦為靜聽之心。

8 篇文章
更新

真正的國家與國家利益:一種哲學與歷史的思考

本文從哲學與歷史角度探討「國家」與「國家利益」的本質。文章指出,國家並非政權或統治集團的化身,而是人民命運與文明傳承的共同體。真正的國家利益應包含三重維度:生存利益保障安全與獨立,發展利益維持經濟與制度活力,價值利益則確保公正、文化與尊嚴。提出衡量國家利益的時間、空間與倫理三重尺度,強調對後代責任與人類共同未…

商戰規則與三十六計:文化心理的張力與現代轉型

中西商業文化存在深層差異:中方常引用《三十六計》,強調謀略與變通;西方則推崇契約精神,注重明規則。這源於雙方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國長期的規則缺失催生了依賴計謀的生存智慧,而西方則建立了穩定的制度保障。在現代商戰中,簡單套用權謀會破壞信任、增加成本。真正的智慧在於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將“三十六計”的機變創新融入全…

思想殖民論:全球化時代的精神主權保衛戰

本文探討全球化時代下的思想殖民現象,將其分為外部思想殖民與自我殖民兩種形態。外部思想殖民指強勢國家或文化力量透過教育、媒體與學術輸出價值觀念,使被殖民者喪失思想自主性;自我殖民則發生在內部社會,其通過單向度教育、制度化宣傳與多元思想壓制,使群體主動內化外來標準,形成思想惰性與自我審查。文章回顧殖民歷…

信息繭房裡的下一代:誰在定義青少年的世界?

在演算法與同質化內容主導的時代,青少年日益被困於資訊繭房。社交媒體、平台機制與商業利益共同塑造單一的資訊環境,使他們更易沉浸於碎片化、偏向化的內容中。由於缺乏媒體素養教育與多元訊息來源,這一代人面臨價值觀收窄、思維模式僵化的風險。與部分國家推動媒體素養課程對照,在資訊單一且教育缺位的環境裡,青少年更難…

債務的死結:未來不可回避的賬單

本文剖析中國債務問題的結構性根源與未來風險,指出債務已滲透至政府、企業與家庭層面,並與整體社會運行深度綁定。三種理論化解路徑——依靠增長、通脹稀釋、群體承擔——皆難真正解結,反而推遲風險爆發。未來可能面臨長期停滯、突發危機或制度重置,代價沉重且不可避免。國際經驗顯示,債務成本終將由社會承擔。文章強調,債務是發展模式…

我們正在為前一代人養老,也可能養不起自己——寫在中國養老體系的代際臨界點

本文試圖跳出福利主義幻覺,透視養老制度背後的結構邏輯與代際張力。中國養老體系面臨人口老齡化、出生率下降與勞動人口萎縮等多重挑戰,現行「一代養一代」的現收現付制度壓力漸增。財政補貼日益成為支撐主力,但長期依賴不可持續。延遲退休、個人養老金制度等改革雖已推動,仍面臨執行困難與代際矛盾。未來需構建多支柱養老體…

中文創作者在英文平台的困境:語言多元還是文化邊緣?

當全球化平臺以技術中立之名推行英語文化霸權時,中文創作者被迫成為「數位世界的二等公民」:你的隱喻被演算法肢解為違規代碼,你的詩意被AI鑒定為機器噪音,你賴以思考的母語在系統中只是待處理的異常數據; 當平臺用流量邏輯宣告某些聲音「不值得被聽見」,堅持用中文創作就是在進行一場靜默起義——證明這片數字廣場不該被單…

當大壩築上天堑:中國最後一條自由大江的終結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近期進入實質性推進,作為國家能源戰略關鍵一環,其生態、地質、文化及地緣政治風險卻鮮被充分討論。本文聚焦此一工程背後可能帶來的「不可逆」生態衝擊、文化空間重塑與跨境水資源緊張,反思技術發展與人類代價之間的平衡,試圖在宏大敘事之外,留下一個理性而清醒的聲音。

刷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