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僧”之后:释永信被捕与我们对信仰的误解
1995年深秋的一天,我在辽宁省抚顺县友爱水库附近的龙泉寺小住几日。寺在山上,只是三座泥坯小房。晨钟暮鼓之外,几乎听不到尘世的喧嚣。寺里有个空性和尚,年纪不小了,衣衫总是洗得干干净净。他从不谈佛理大道,也不主动劝人礼佛。每日只是在院中扫地、拾掇菜园子。天气好时,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偶尔喂几只流浪猫。
有一天,他看我呆坐良久,轻声问我:“你在烦什么?”
我说:“现在很多人一提佛教,就说全是骗子。”
他笑了笑:“说佛是骗子的,不知道佛。打着佛名义骗人的,也不是僧。”
这句话,我一直记着。
这些年,时常听人讥讽佛教,说“装神弄鬼”,和尚都是骗子,骗钱、骗色、骗名声。
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大师”“方丈”“活佛”打着佛陀的旗号行敛财之实。他们甚至有官方认定的身份:处级方丈、厅级和尚、挂牌活佛,身披法衣,实则唯利是图。
但这些人,不是“僧”。
我们敬香礼佛时,口中念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里的“僧”,不是职位、不是头衔,而是佛陀真正的弟子——那些持戒修行、甘于清贫、身心清净的人。他们也许并不起眼,也许不为人知,却在寂静中守住佛陀留下的教法。
而那些利用佛陀名义经营香火、设局敛财的人,不管他们多么风光,无论有多少证书或信众,都不过是挂佛名义的商人。他们所做的事,离“出离生死”的佛法很远,离“清净无为”的僧道更远。
我们皈依的,是“僧”,不是这些商人。
佛教当然需要资源来维持运行: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这一切都需要信众的布施与支持。但真正的供养,是出自感恩与信心,是“你心安处,我愿助一臂之力”。不是恫吓:“你不捐钱,业障重重”;也不是诱惑:“供我一尊佛像,你就转运了。”
这些,都是对信仰的扭曲。
信仰,应该是清净的,是自由的。真正的佛弟子,不以恐惧控制人心,不以欲望钓取供养。他们不需要浮夸的法会,也不在乎香火的多少。他们守一方寂静,修一颗慈悲心,用一生去走佛陀那条不易之路。
所以,请不要因为世间有假僧,就否定佛教的真实光芒。不要因为有人假借佛法之名,就遗忘佛法本来的宁静与慈悲。
我们说“皈依僧”,是说,我愿意向真正的修行者学习——不为他们的身份,不为他们的名声,只为那一份真实,那一份愿意在尘世中苦修自省的心。
信仰,从来不是被包装好的宗教产品,而是一颗心,愿意走向觉悟之路。即使这条路满是杂草,也依旧,有人在走。
只是今天,我们更需要一双分辨的眼睛。
社交媒体的世界里,真假难辨。有人以佛的名义卖水晶、算命、开运;也有人在短视频里披袈裟、念咒语,把佛教变成一场流量生意。他们鼓吹神通、贩卖焦虑,模糊了“宗教”与“消费心理学”的界线。更有甚者,把佛陀的教法剪成几句“心灵鸡汤”,配上悦耳音乐,拿来安抚焦虑、营销情绪。
这些现象令人困惑,却也提醒我们:信仰,不是情绪安慰,更不是现实焦虑的万能符咒。
真正的信仰,是面对生活时,多出一点慈悲,多出一点定力,多出一点不随波逐流的清醒。
佛教不是要人逃避,而是教人看清;不是迷信权威,而是教你皈依觉醒。
而这个“觉醒”,并不依赖谁授你一串手珠或一场法会,它藏在你每日生活里——你对自己说的一句实话,你对他人起的一念慈悲,你在混沌中保持清明的每一瞬。
所以,是的,今天我们仍可以皈依三宝——不是因为世间没有假僧,而是因为仍有人,默默守着那一颗不随波逐流的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