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受害者濕透的身體是否公義的不在場證明?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在彩橋之家,狹小的木門如同畫框一樣,展示着一幅幅描繪煉獄光景的油畫。戰慄的觀眾不禁歇斯底里地質問:「畫家是誰?策展人是誰?投資者又是誰?是誰斗膽將這地獄帶臨我們地上的國度?」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凜

在彩橋之家,狹小的木門如同畫框一樣,展示着一幅幅描繪煉獄光景的油畫。戰慄的觀眾不禁歇斯底里地質問:「畫家是誰?策展人是誰?投資者又是誰?是誰斗膽將這地獄帶臨我們地上的國度?」

白日之下,本應是莊嚴而神聖的。但在這威光下,惡行原形畢露,肆無忌憚地噴濺在坑紋滿佈但又脆弱無比的皮膚上。白日之下的惡行遠比深宵的狼嚎叫人心寒,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必定會被發現、被揭發、被審判、被赦免再被忘記,平常得如同社會的龐大身體在進食、消化、吸收到排泄一樣。如斯的事,我們又憑甚麼去斷定是白日之下的污點呢?我們能夠以怎樣的身份、衣裝、聲量、言詞去面對這般荒謬的事?

在《白日之下》,觀眾都被帶到掛滿「道德標準繩索」的懸崖邊,並在不同時間段被一一推下。「不想摔得支離破碎的話,你我都必須捉緊其中一根繩索。」在快要感受不到重力,失去意識前,我們捉住了繩索,抬頭一看,你可能會跟熱血的記者、老練的編輯、抽着香煙的檢控官、懺悔的護理員或在衣櫃藏着啡色西裝的殘疾人四目交投。他們就是和你同捉一根繩索的夥伴,你們將會一起沿着通往未知的繩索爬行,直至碰到他的盡頭。

《白日之下》運用同一場景,以燈光和天氣的切換營造出非常強烈的意象對比。以報館場景為例,凌曉琪(余香凝 飾)揭發彩橋之家惡行的報道於刊登後成為全城熱話,她如英雄般凱旋而歸,辦公室燈火通明地恭賀着。但當事件再度發酵,無力感卻如一盤油墨般潑向她的全身。在她回到報館時彷彿成為了黑夜本身,每一踏步都驅趕着燈光。記者內心的脆弱性、市民對傳媒曖昧地依賴的脆弱性、握緊繩索的手掌肌肉的脆弱性,在電影中全都表露無遺。

白日之下的彩橋之家,殘疾人忍受着惡行,還算有一個家。當纖薄的紙房子被凌曉琪以鋼筆滴下的墨水沾濕、變重、最終穿破,殘疾人在正義的暴雨下指責着她的不義。此刻降下無情的雨水並非故意煽情,也並非不幸。只要他們失去了虛偽的紙房子,衣服下的肌膚沒有哪天是不會濕透的。如果曉琪沒有刺穿紙房子,就像檢控官保護被污濁的體液弄濕透的女孩再受到傷害一樣,不義的雨點是否就不會打在受害者身上?殘疾人身上的雨水是曉琪內心審判的一部份,是對她的控訴,更是對整個制度的控訴。是誰?把不義的「洗澡水」、體液和雨點放了在對立的天秤上。

曉琪分不清楚令視線變得模糊的是自己眼眶容不下的淚水、殘疾人和家屬們飛濺的唾液、還是為白日提供不在場證明的雨水。

「人生很多事都冇得選擇,做選擇嘅人少,做啱選擇嘅人更少,所以唔好為咗做啱一件事而內疚。」我們並不知道通伯(姜大衛 飾)對曉琪這樣說,是因為他們都捉着同樣的繩索,還是因為她是為通伯電話接通了外界的人。但通伯幫她戴上的鴨舌帽,無疑支撐了這位記者和觀眾不論在白日還是黑夜,烈陽還是暴雨,都以自己內心的標準去指認和審判惡行的勇氣。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號稱「AI版Netflix」登場!輸入關鍵字生成自創劇集 將成未來趨勢?

回眸涓涓曲水,談安土與不遷——小思「香港關懷系列」套裝發佈會紀錄

慧翠道憶胡鴻烈校監:這是只屬於某個逝去時代的樹仁故事

《白日之下》:受害者濕透的身體是否公義的不在場證明?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在彩橋之家,狹小的木門如同畫框一樣,展示着一幅幅描繪煉獄光景的油畫。戰慄的觀眾不禁歇斯底里地質問:「畫家是誰?策展人是誰?投資者又是誰?是誰斗膽將這地獄帶臨我們地上的國度?」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凜

在彩橋之家,狹小的木門如同畫框一樣,展示着一幅幅描繪煉獄光景的油畫。戰慄的觀眾不禁歇斯底里地質問:「畫家是誰?策展人是誰?投資者又是誰?是誰斗膽將這地獄帶臨我們地上的國度?」

白日之下,本應是莊嚴而神聖的。但在這威光下,惡行原形畢露,肆無忌憚地噴濺在坑紋滿佈但又脆弱無比的皮膚上。白日之下的惡行遠比深宵的狼嚎叫人心寒,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必定會被發現、被揭發、被審判、被赦免再被忘記,平常得如同社會的龐大身體在進食、消化、吸收到排泄一樣。如斯的事,我們又憑甚麼去斷定是白日之下的污點呢?我們能夠以怎樣的身份、衣裝、聲量、言詞去面對這般荒謬的事?

在《白日之下》,觀眾都被帶到掛滿「道德標準繩索」的懸崖邊,並在不同時間段被一一推下。「不想摔得支離破碎的話,你我都必須捉緊其中一根繩索。」在快要感受不到重力,失去意識前,我們捉住了繩索,抬頭一看,你可能會跟熱血的記者、老練的編輯、抽着香煙的檢控官、懺悔的護理員或在衣櫃藏着啡色西裝的殘疾人四目交投。他們就是和你同捉一根繩索的夥伴,你們將會一起沿着通往未知的繩索爬行,直至碰到他的盡頭。

《白日之下》運用同一場景,以燈光和天氣的切換營造出非常強烈的意象對比。以報館場景為例,凌曉琪(余香凝 飾)揭發彩橋之家惡行的報道於刊登後成為全城熱話,她如英雄般凱旋而歸,辦公室燈火通明地恭賀着。但當事件再度發酵,無力感卻如一盤油墨般潑向她的全身。在她回到報館時彷彿成為了黑夜本身,每一踏步都驅趕着燈光。記者內心的脆弱性、市民對傳媒曖昧地依賴的脆弱性、握緊繩索的手掌肌肉的脆弱性,在電影中全都表露無遺。

白日之下的彩橋之家,殘疾人忍受着惡行,還算有一個家。當纖薄的紙房子被凌曉琪以鋼筆滴下的墨水沾濕、變重、最終穿破,殘疾人在正義的暴雨下指責着她的不義。此刻降下無情的雨水並非故意煽情,也並非不幸。只要他們失去了虛偽的紙房子,衣服下的肌膚沒有哪天是不會濕透的。如果曉琪沒有刺穿紙房子,就像檢控官保護被污濁的體液弄濕透的女孩再受到傷害一樣,不義的雨點是否就不會打在受害者身上?殘疾人身上的雨水是曉琪內心審判的一部份,是對她的控訴,更是對整個制度的控訴。是誰?把不義的「洗澡水」、體液和雨點放了在對立的天秤上。

曉琪分不清楚令視線變得模糊的是自己眼眶容不下的淚水、殘疾人和家屬們飛濺的唾液、還是為白日提供不在場證明的雨水。

「人生很多事都冇得選擇,做選擇嘅人少,做啱選擇嘅人更少,所以唔好為咗做啱一件事而內疚。」我們並不知道通伯(姜大衛 飾)對曉琪這樣說,是因為他們都捉着同樣的繩索,還是因為她是為通伯電話接通了外界的人。但通伯幫她戴上的鴨舌帽,無疑支撐了這位記者和觀眾不論在白日還是黑夜,烈陽還是暴雨,都以自己內心的標準去指認和審判惡行的勇氣。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