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th上海國際電影節觀影總結
原文於2023年6月26日首發「拋開書本AsideFromBooks」
今年上影節一共看了22/24部影片,一開始的想看的電影達成7/8部。在這次“上海國際日本電影節”,總記看了9部日本電影、4部伊朗電影,其它歐洲、南亞、華語都是正常比例。倒也不是特意挑選,只是今年的亞洲新人、主競賽有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電影,這可能是疫情恢復後國內電影節的一種趨勢。
這是我第二次來上影節,今年總體評價就是影片質量不低,在這22部影片中,我很欣賞且想要推薦的電影有9部(包括老片)其實作為一個不大不小的、需要調和全球各方地區的A類電影節的來說,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我起初來的時候根本不覺得會看到這麼多“我認為好的”電影,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電影節還是值得信任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接下來我把我看的這些電影分為「本屆最佳」、「驚喜之作」、「重新感悟」、「好看推薦」、「無功無過」、「名不副實」6個part一共挑選10部電影去聊一聊感悟和被“欺騙”的點。
      01|「本屆最佳」
      《世界的阿菊》是我的本屆最佳也是我的年度最佳。日本電影一直是我比較鐘意的一類。喜歡他們對人物情感的關懷、對時代洪流下家的描寫刻畫、還有那種極致的溫柔、輕鬆的風格。這部電影雖然是黑白而且還是關注“掏糞工”這一帶有特殊物理性質的邊緣群體,但卻並不壓抑,反而無時無刻不彰顯著人文關懷。
說它是時代劇也好,庶民劇也好,難得的是這種柔軟、輕盈、可愛的電影表達。這部電影還不僅是對傳統的一種展現,還有很多新的東西,比如以往日本電影從未出現過封閉場景的主觀視角。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溫柔至極的電影。
02|「驚喜之作」
      今年看了4部亞洲新人獎的片子,雖然錯過了口碑大爆的《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記》,但還是驚喜的發現了這部《漫漫長日》,,導演王子川我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尋漢計》里那個可愛的大叔。沒想到兩年過去搖身一變成導演了。這部電影最令我驚喜的點是終於有國產電影真正以小孩的視角去講故事了,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是否正確,但最起碼沒有了作為成年人的自戀和油膩。是一種國產類型的開創和進步。
“小孩看很幼稚,大人看剛剛好” 確實像映後孔大山導演所說的那樣很容易陷入一種成年人覺得的幼稚和爛漫。或許這是一種悖論,就是當我們覺得好玩真實的時候,在孩子眼中可能已經是幼稚了。更可貴的是只是關注,講述小孩子的故事,而不去考慮什麼社會議題,導演也說“就那一小塊兒就夠了”。
      第二部是柯汶利導演的長片首作,因為疫情+各種製作原因導致《誤殺》比這部電影提前。當時看《誤殺》的時候就感嘆作為一個處女作,這種類型片的把控就能做到如此地步,以後一定是拍懸疑類華語電影的好手,看完這部之後就覺得一切都是有源頭的。
      柯汶利在這部長片首作中用扎實的視聽調度講述了一個懸疑感不強的故事,但完整度和呈現效果都極佳,在華語電影中已然是不容易的事了。如果給他一個好的劇本(誤殺)他的能力就能完全展現出來。後來在論壇上聽到他的發言感受到他還是很熱衷拍極致的類型片,看來華語電影後繼有人了。
文藝片雨神有婁燁,類型片雨神有柯汶利。很合格但是也是有通病的處女作,合格的部分是很標準的視聽語言,從燈光(女主上車和男主在屋裡的燈光略有穿幫)到剪輯(部分場景剪輯靠警局戲做蒙太奇很突兀)都把握住了類型片的重點,和誤殺一脈相承的風格,不拖沓且有濃厚的懸疑感。
通病也就是想要表達的議題太多,而且將這些變成反轉有點差強人意。(玩笑)所以這部電影是基督教宣傳片,想表達的就是信耶穌死後就能坐小船,信佛的就只能精神失常。
      03|「重新感悟」
      第一次在大銀幕看今村昌平的作品,之前把他的25部作品外加《草瘋長》的自傳看完後就感嘆其牛逼,對於人類和社會的思考在整個電影界也是獨一份的存在。這部《諸神的慾望》是今村昌平的第10部作品,在之前他拍出了《豬與軍艦》、《日本昆蟲記》等探索人類慾望和邪念的電影。在這部將近3小時的電影中,今村愣是寫下來一大長篇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論文電影”。雖然這張票是在第一排,脖子很難頂,但是依然沈浸其中。
在電腦上根本領略不到這部電影真正的魅力,甚至想看完都費勁,更別說我在看完第一遍後寫下的什麼關於情慾的論文討論。今村無愧於電影界人類學大師的身份,不去談文化衝撞、不去談殖民統治、不去談激光劍打原始人…講神性與人性、講族群內部的群像、講內部政治的瓦解,依舊以小家庭為缺口窺探一整個民族的“性本惡”。不止有情慾,而是一種演變、進化和民族的覺醒,從家中三代人反映出了社會變化和“家”“族”羈絆。
這次電影節還看了三部老片,分別是賈木許在新世紀開始前的《鬼狗殺手》、好早就想看的伊丹十三的《超市之女》和誤打誤撞拿了一張邵氏片子的楚原的《多情劍客無情劍》。推薦《鬼狗殺手》,《超市之女》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略顯平庸,《多情劍客無情劍》已經完全脫離了現在的審美。觀影過程中引得大家大笑,完全不推薦...
04|「好看推薦」
      認識張律是從上一部的《柳川》開始的,去年在西寧FIRST與他擦肩而過。今年看到這部電影《白塔之光》入圍了柏林主競賽便提到了我的期待,看完之後可以說達到了一個我比較高的預期。很喜歡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只去講一個人的故事,從鏡子里的外界和欄桿件的空隙開始認識,到逐漸的走進人物隨著他的變化而感悟。影片難得的表現出了一種中式冷幽默和北京式的風格,這都讓人物和整體的風格調度立得住。
但是從北戴河回來後的情節陷入了一種怪圈,即為了某些台詞和元素的回收而影響了影片的整體性導致後面的每場戲有割裂感。廢墟和北戴河老家的調度太喜歡了,黃堯的表演頗具靈性,這是國產文藝片中難得的只以人物為中心來建構的電影,角色設計的對照、台詞和現實的映射。
在映後張律解釋道他在選音樂的時候是以角色的心境選擇,而不是以創作者的角度去選音樂。在我看來,他的風格像是對即興電影的復興,表演的鬆弛和完全跟隨角色變化的故事,這些都太有趣了。
      「好看推薦」的第二部是來自歐容的《我的罪行》。去年補完了歐容的所有電影,並且他的上一部電影《彼得·馮·康德》是在第66屆倫敦電影節上看的。在我看來歐容一直是一個很奇特的導演。他的作品系列有著很明顯的風格劃分,從最開始的很凶猛的諷刺和黑色幽默失魂家族、乾柴烈火,再到中期一點的偏向舞台劇的八美圖、花瓶等,以及到了新千年拍了些我不理解的電影,以及近兩年轉向諷刺喜劇。
他的變化和風格多樣一直也離不開一種設定和母題,就是不去多關注時代背景而是抓住人物的經歷和一段故事來反映社會現象,在這部橫跨十餘年的女性三部曲迎來終章,其喜劇和諷刺效果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我也從未看過一部戲可以全部依靠文戲來達到起承轉合,歐容將對話拍到了極致外加舞台化呈現,達到了這種能引起共鳴和大笑的諷刺。這就是近年來舞台劇和電影融合的最佳效果呈現。
除了這兩部外,在這一類別里我還想分享兩部主競賽金爵獎的日本電影。一部是由91歲的山田洋次指導的第90部電影《你好,媽媽》和獲得金爵獎最佳影片的公路電影《658公里、陽子的旅途》。她們都代表了日本電影獨特的溫柔和關懷,是本屆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里我最中意的兩部...
05|「無功無過」
      2016年電影《完美陌生人》橫空出世,後來的幾年里多國買下翻拍權進行自己國家故事的創新。7年後保羅·傑諾維塞帶著他的新片《人生初日》再次回到上海,可是這部電影已經並不如以前那樣驚艷了。
三年前國內悄無聲息的引進過一部意大利影片叫《重生小確幸》雖然該片是喜劇而且情節上略有不同,但同是講述死亡和對於生死觀、生活的理解。也是看完才知道這是完美陌生人導演的新作,但這部電影就沒什麼新的點感覺在前些年感受到這種觀念的表達了。
      《死因不明》是入圍了今年亞洲新人單元的伊朗電影。本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封閉公路題材呈現出來的效果卻不盡人意。主要在於拍的太畏手畏腳,整個行為和故事線都被屍體和金錢框住了,這才導致整個故事本來前20min角色們就應該達成的共識拉成了90min才表達。
      角色沒有個性,唯一可以有精彩的聾啞人卻毫不出彩,情侶也完全不主導劇情不明白為什麼要給那麼多戲份。說是善與惡的討論但其實人性的惡在這部電影中絲毫看不出來,味同嚼蠟。
除了這兩部電影以外,誇張且人物略有彆扭的《大名破產》、《雜魚們胸懷大志!》,主競賽的《被惹怒的電影人》,關心伊朗女性生存的《伊人自強》都是發揮正常,「無功無過」的電影。
06|「名不副實」
      我對徐皓峰的的評價很矛盾,第一次看他的電影是三年前藝考時候的《師父》,當時感嘆他營造的武林世界是如此的儀式感、規矩、講究。後來等不到他的刀背藏身了,於是看了幕後紀錄片《心思刀理》又覺得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近幾年多個原因導致他的作品始終無法面世,好不容易《門前寶地》拿到了龍標可是卻又一言難盡。
一方面我還是很希望這種片子能活下去的,畢竟能養活一堆武打演員。但是從電影角度,這真是第一次讓我感覺無所適從的片子,當你嘗試著去理解任人物和情節的時候就已經跌進黑洞了,滿屏的虛無和做作的外在,早已敗絮其中,根本看不出人物的正反,所有角色都不像活人。
武打戲依舊是華語電影top級別,但劇本就像徐皓峰一年級未經雕琢的武俠夢一樣幼稚且“天馬行空”。無數個搖臂鏡頭根本看不出調度還讓我差不點第一次“暈電影”。看到龍標知道要壞事、看到向左知道要完了,但沒想到演員效果如此差,郭碧婷時時刻刻都是廣告表演,白瞎安志傑了。
      如果說《門前寶地》是徐皓峰的騙局,那麼在水中這部我第一次看的洪常秀就是又一騙局。首先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得以摘下眼鏡看大銀幕。其次是哪年開始的tm允許國際電影節可以放製作學生作品的vlog的?這簡直是元電影版的蔡明亮,我覺得虛焦的唯一意義就是結尾把觀眾成功代入了自己想要表達的語境。
其餘時間我就跟瞎子一樣只用零星的聽覺感悟導演抽象的思想,至於什麼空間概念、虛實視聽表達我全都感覺不到。只能是和虛焦的看不清一樣不理解其中的意義。
除了這兩部以外,不敢踏出舒適圈的電影《和毛絨公仔說話的人很溫柔》、只適合小孩子看的《小豬哼唧》、只有概念好執行太差的《扎拉瓦》這5部是我這次電影節的「名不副實」。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