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倦怠:混亂裡自處,紀律中找出口

行光者
·
·
IPFS
·

我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是倉庫管理員。

職業倦怠這件事,就是從倉管的工作上手之後,開始悄悄在我身上發酵。
有好一陣子,我晚上捨不得睡,不期待明天的到來,白天也不想起床,
就算發薪水的日子,心情也沒什麼起伏,打開銀行帳戶,只覺得,這又是一個週期性的自我麻痺。

倉庫的工作重複、流程明確,甚至精確到可以一邊處理入庫、出庫的工作,一邊聽著 Youtube 影片,只想讓聲音填補大腦剩下的空白。

當時進公司後,每天的目標,不是怎麼樣把事做更好、做更快,
而是「我今天要怎麼偷時間?中午可以早點休息嗎?下班能不能準時走?」
只要聽到主管說要加班,就渾身不舒服,就算給我錢也不想留下。

那陣子,我過得像是上了鎖的日曆,一頁一頁翻過去,卻記不起哪一天有意義。

倦怠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像水管內積著的水垢,慢慢堵住那條流動的通道,
我想,這條通道要清理乾淨,只能換一條水管了吧?

我也有試著找其他事來分心。
下班去健身、週末去爬山、有空和哥哥看電影,想用下班的快樂把上班的厭煩壓過去,
但是,那就像是屋子裡長黴,我卻只是噴一點芳香劑,聞起來好像還行,但霉根本沒根除。

有一天,我真的受夠了那種發霉的空氣,決定給自己換一口氣。

我要離開。

離開的理由不只有倦怠,還有三個更實際的層面:
1、我想要一份能夠自由選擇工作時間的工作,不被公司綁住。
2、我知道自己能力不該只有這點薪水,我想要更好的生活。
3、我想讓自己的單位價值能夠持續往上升,而不只是把貨放上架而已。

後來我成為工作室教練,時間確實自由多了。

但自由也不是倦怠的解藥,它更像是把你丟進一片混亂,
沒有打卡制度、沒有老闆監督、沒有人盯著你做事,
只有自己能夠管理自己,也只有自己能收拾自己留下來的爛攤子。

漸漸地,度過混亂之後,
我開始學會在其中自處,在紀律中找突破口,
而這是倉庫學不到的事。

但話說回來,職業倦怠真的就消失了嗎?

沒有,它只是換了樣子。

我後來發現,當人對某件事越來越熟練,倦怠就會慢慢席捲上來。
因為不再有新鮮、不再有挑戰,那種「我是不是可以不用那麼努力也能完成這件事?」的念頭,就會在心裡滋長。

但倦怠不是敵人,它比較像是一個訊號,提醒我:「你該換個做法了。」
不一定是離職,也不一定要放棄,只是該做點什麼改變了。

也許,這就是它的啟示。

人的一生,總是在混亂與秩序、無聊與不無聊之間打轉,而我們就在尋找一個可以安身的平衡點。

有時候,我也在想,那個點,真的找得到嗎?
還是我們只能不斷靠近、又不斷偏離,一邊覺得快抓到了,一邊又被現實甩開?

我不確定。

但我知道,下一次當那種煩悶的感覺再次襲來時,
我會坐下來,靜一靜,
因為我知道,那不一定是壞事,
那可能只是,人生在提醒我:喂!該進化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