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但不是少了就好

行光者
·
·
IPFS
·

我一直不太確定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極簡主義」的。

也許是當志願役的時候,每天都得整理內務,把東西擺整齊、棉被折成角。
也許更早,小時候,我媽總喜歡把東西留著,以備不時之需,
那個「不時」從來沒到來,留下來的只有越來越雜亂的空間以及越來越難整理的情緒。

我後來搬出來住,受此影響,便告訴自己,不要讓東西越堆越多。
一進一出是我現在的原則,每買一樣新東西,就得處理掉一樣舊的,
這不是為了節省空間,而是讓我知道我所擁有的,是我真正需要的。

極簡主義執行起來其實不簡單。

丟東西不是難,難的是你得先知道什麼東西對你很重要。
不是別人的價值排序,而是你內心那一把尺,
當你開始辨認什麼東西該留,什麼東西該丟,心裡的空間才會慢慢騰出來,
那個空間才能讓你把心力,放在對的人、對的事上。

我帶過不少學生,有些人專注力很差,邊訓練邊滑手機,
這時候跟我聊什麼目標、聊什麼改變,都只是空話。
我認為你連面對自己的身體一個小時都做不到,怎麼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這不是極簡不極簡的問題,是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追求什麼,
你沒辦法安靜,也就不可能誠實。

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做多巴胺斷食的那天。

我限制自己一整天不能使用手機,很無聊,但心卻意外地平靜。
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騎車的時候就好好騎,經過一個漂亮的地方,我就坐在椅子上看著它,沒有急著拍照,沒有急著與朋友分享。

那一天,我知道我在幹嘛,也知道我並不怎麼需要外界的資訊才能活著,
想一想,我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踏實地活在當下。

我現在的床上,只有棉被、枕頭和床鋪,書桌只有筆電和一本書。
我的餐桌兼書桌,是我吃飯與工作的場所,
房間裡的東西都會有其該放的地方,這樣讓我能節省找東西、切換情境的時間,把專注力留給重要的任務和更清楚的思考。

但我不覺得極簡主義是什麼神聖的準則。

它不是丟棄所有的一切,而是丟棄不需要的,額外的負擔。
它不是不消費,而是捫心自問去挑選真正喜愛且重要的物品,並好好愛惜。
它不是要你把所有關係都斷掉,而是辨別對你來說重要的人,你也用心去對待他。
它不是歸隱山林,而是在自己的生活圈裡,打造出一個可以平靜且自由的心靈環境。

極簡,不是少了就好。
是你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事物之後,重要,你才真正願意用心去愛。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