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沒能量,是太想「變好」:成長焦慮下的放鬆誤區

Ming Ju Kuo
·
·
IPFS
·
能量恢復的關鍵在於停止對「最佳化人生」的執著,接受生活中某些不可控的部分,允許自己偶爾混亂。畢竟,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透過最佳化策略找到「最好的」選擇。
Photo by Daniel Dan on Unsplash

我們不是累,而是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時候,我會在深夜突然意識到:不是身體撐不住,而是腦子轉得太快了。明明已經筋疲力盡,卻還在想,今天是不是沒用好每一分鐘?是不是又浪費了一個可以「進步」的機會?

我們很容易陷進一種「最佳化人生」的陷阱。日曆要塞滿、有聲書隨時播放、晨間儀式一套不落、健身 app 每天提醒你不能偷懶。生活被切割成一塊塊效率單位,只要有一點空白,我們就會慌。彷佛「放鬆」是一種失敗的象徵,是在拖延成為更優秀的大人。

可奇怪的是,我們也會在那種「終於能躺平」的時刻,感受到一種極度的放鬆,甚至有點小小的幸福感 — — 比如泡一杯熱茶,看窗外光影變幻,不去想接下來的代辦事項。那一刻,我們沒在努力變好,反而覺得好像又活過來了。

所以,我們到底是怎麼了?

想「進化」自己,也怕被生活甩下

現代的成長焦慮,有個很矛盾的心態:我們一方面渴望放鬆,渴望逃離壓力,一方面又對自己的「不夠好」耿耿於懷。社群媒體上每一個正在自律、進步的人,都會無聲地提醒我們:「你看你,還在原地打轉」。

我們不是不努力,我們只是太努力了,努力到連放鬆都要拿來當作「能不能充好電」的任務。我們追求能量的管理、心流的效率、情緒的掌控……仿佛人生是一臺可以調校到極致的機器。

但人終究不是機器。能量不是靠管理出來的,而是靠感受、靠連接、靠「人味」慢慢滋養出來的。

成長,不該只是一場自我追逐

有時我們太專注於「成為更好的人」,卻忘了問:「我現在還好嗎?」成長本身不是錯,但如果它變成了一場永無止境的自我監控,那就失去了初衷。

放鬆,不只是為了回到工作,而是為了記得自己不是只能工作。

能量恢復的關鍵在於停止對「最佳化人生」的執著,接受生活中某些不可控的部分,允許自己偶爾混亂。畢竟,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透過最佳化策略找到「最好的」選擇。我們應該避免將工作中的最佳化模式強加到人生中,在需要休息的時候,體驗「低效」的行為,比如走出去曬個太陽、跟朋友講幾句廢話,或者只是靜靜地呼吸。

我們都想過得更好,但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要有產出、每一個念頭都要轉化成 KPI。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Ming Ju KuoCDA 生涯發展諮詢師,分享一些所思所想、自我成長、和社會觀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漂浮時代
3 篇作品
心理生活實驗室
7 篇作品

應對不確定性:如何將未知轉化為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