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蠢为上文化10.2、华夏第一嚼舌圣人——孔子责人不责己的双标智慧
孔子最推崇“礼”,礼最大的功用就是用口水向他人耍流氓!
“礼仪之邦”盛行嚼舌头,乃基于传统美德!
一、嚼舌的圣人:靠骂成名
孔子最擅长的,不是制度设计,而是口舌指责。
他的“圣言”,大多就是嚼舌:
世风不古,孔子骂“礼崩乐坏”;
用俑取代活人牲殉,孔子骂“其无后乎”;
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骂“是可忍,孰不可忍”;
卫灵公,孔子骂无道;
卫出公,孔子骂名不正。
这一连串的“骂”,无非是口水战。
但正是靠这种嚼舌,孔子把自己立成了“圣人”的形象:
骂别人僭越,他显得最守礼;
骂别人无道,他显得最有德;
骂别人名不正,他显得最正统。
逢人必骂,逢事必评,
这才是孔子成名的根本方式。
二、孔子僭越:子思命名的悖论
然而,最爱骂别人非礼、僭越的孔子,自己却正是非礼、僭越者。
自孔父嘉始,孔氏一脉已无殷君嫡系地位。
作为庶支,是不准再在名或字里僭用“子”的。
孔子却给孙子取字“子思”。
要知道,“子”乃殷天子专用之号,庶支僭用就是大逆不道。
这与他指责季氏“八佾舞于庭”的逻辑一模一样:
季氏舞八佾是庶欺嫡,孔子取子思也是庶欺嫡。
于是出现了最大的悖论:
骂人最凶的圣人,自己就是犯忌的第一人。
三、子思之后:全族僭越
更讽刺的是,这一僭越并未止于孔子本人。
自子思之后,孔家后代一代代效仿,“子某”为字几乎成了孔氏专属。
子思、子上、子家、子京……字必称“子”。
这已经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世代僭越。
孔家把“子”字当成家族标识,硬生生把天子之号变成了自家门牌。
这是最标准“奴欺主”的非礼传承,属于僭越的制度化。
最可笑的是,孔子本是“野合之子”,连父祖的墓地都进不去。
于是,一群连自家祖宗都无法祭拜的“后代”,
却打着“子”的旗号,堂而皇之地招摇于世。
这才是礼制社会里真正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冒名顶替、鸠占鹊巢的孔子,最终竟被尊为“礼仪之邦”的圣人——
这是人类无耻到极致的笑话。
四、责人以礼,庇己以僭
孔子骂季氏舞八佾是礼崩,
却不给自己取“子思”找哪怕一句解释。
他要求别人守忌讳,自己却公然破忌;
他用口舌治人,却用双标护己。
这种逻辑,才是真正的“华夏嚼舌文化”:
靠嚼舌头,把别人钉死;
靠僭越,把自己抬高。
五、结语
礼,最大的功能便是好用——用嚼舌就能杀人或捧人。
孔子是礼的大师,自然也是华夏第一嚼舌人。
他用口舌编织礼教,用忌讳排斥异己;
他靠责人立威,却靠僭越成名。
从孔子本人,到子思之后的孔家全族,
最不该用“子”的人,却最敢用“子”;
最爱骂别人非礼的人,却最先破礼。
所以,孔子的真实遗产:
不是文明,而是双标;
不是道德,而是无耻;
不是礼乐,而是僭越。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之后,
一群不干事的蠢货书呆子,便效法祖师遗风:
不做事,只会挑事;
不治国,只会骂人。
从此,“挑毛病”成了华夏学者展示智慧的定律。
——谁更会嚼舌头,谁就更像圣贤;
——谁更会扣帽子,谁就更能博掌声;
——谁更会唱赞歌,谁就更容易得重用。
结果就是:千年学术,满纸嚼舌,
学者成了不干事的人,干事的人全被嚼舌拖死。
所谓“礼仪之邦”,到头来只是诚信者的枷锁,欺诈者的田园。
——2025年9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