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的代價,跳槽的紅利:台灣薪資結構的矛盾現象
矛盾的現實:待越久,不一定越有價值
說到薪資,真的很矛盾。
像我以前在一家公司待了六年,結果薪水一毛都沒漲。那時候還抱著一點理想,覺得只要努力、穩定,總會被看見。後來發現,這個想法太天真了。
反而是這幾年,我因為不斷跳槽,薪水在五、六年間漲了一倍以上。照理說,HR 應該會覺得這樣不穩定吧?但現實是,如果我沒有跳槽,薪水永遠不會動。
這不是很矛盾嗎?
HR 愛穩定的人,但市場獎勵跳槽的人
在 HR 的角度,「穩定」代表忠誠、代表抗壓性,也方便篩選履歷。
可是從市場角度來看,會跳槽的人才更懂得評估自身價值,也更願意突破舒適圈。
結果就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
公司嘴上說要穩定的員工,實際上卻用更高的薪水去挖別人家的「不穩定份子」。
而那些一直忠誠留下來的人,薪水反而被凍結,甚至被視為「已經習慣這個價位的人」。
忠誠變成廉價的象徵
在制度健全的公司裡,穩定確實有價值,因為升遷與調薪都有透明機制。
但在多數公司,忠誠反而成了一種被利用的特質。
你越穩定,越不吵,越願意忍,公司就越沒有壓力去調整你的待遇。
久而久之,「忠誠」變成一種廉價的象徵。
它不再代表被信任,而只是被默許「好用、好擺」。
小公司老闆靠直覺,大公司依賴 HR 的表格
這其中最大的諷刺在於:能真正看懂人才價值的,往往不是制度的人,而是實際要共事的人。
在小公司,老闆通常是實戰派,他每天都在現場,知道誰能解決問題、誰只會講道理。
所以老闆看人靠的是直覺與經驗——看到你能把事情搞定,他就敢拍板用你。
但在大公司裡,老闆沒時間面對每一個候選人,他只能依賴制度。
HR 就成了主要的篩選工具,靠履歷表、年資、學歷、標準化流程去過濾人選。
這就造成一種諷刺:公司說要找「有潛力的人才」,
卻用一套可能篩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的制度去操作。
制度追求可控和可預測,而老闆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人。
諷刺的現實:制度管理人,卻看不懂人
這不是公平或不公平的問題,而是一種現實的諷刺。
制度被設計來「管理人」,卻缺乏「理解人」的能力。
HR 的表格可以辨識穩定與年資,卻看不見那些靠經驗、直覺與彈性累積出來的能力。
這就像社會在嘴上稱讚創新、跨域與彈性,
但在實際用人時,卻還在用上個世紀的標準。
我們都活在一種矛盾裡:被鼓勵要靈活,但被制度要求要穩定。
真正的穩定,是能自由選擇
對我來說,所謂的「穩定」,不是一份工作不變,而是當環境變了,我仍有選擇的能力。
忠誠不該成為犧牲自己的理由;穩定也不該被理解成停滯。
也許我們該重新定義這兩個字——
穩定,是內在的力量;跳槽,是外在的策略。
而真正的職場智慧,是讓兩者並存。
結尾點題:在矛盾裡找到自由
這一切矛盾,不是個人的問題,也不是公平與不公平的議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現實。
制度設計來管理人,卻無法真正理解人;而真正的價值,常常只能被需要的人看到。
在這樣的矛盾裡,我們唯一能掌握的,是自己的選擇。
忠誠可以是美德,也可以是自我消耗;穩定可以是保障,也可以是停滯。
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矛盾,而是在矛盾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