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懦夫文化2.4:韩非子——七术六微的懦夫哲学

弗语是
·
·
IPFS
【摘要】韩非子被誉为“法家集大成者”。然而细看他的《内储说》,所谓“七术”“六微”,展现的并不是法治,而是一半真知、一半龌龊:前者是对人性的锐利洞察,后者却是以法治名义行人治之实。韩非以钓鱼执法、心机猜忌为治国根本,这注定了他的国策只能是懦夫哲学的翻版。

一、人性观:从怀疑走向绝望

韩非继承荀子的“性恶论”,却走得更极端:

  • 他不仅认为人性恶,还认为任何人都不可相信

  • 君不能信臣,臣不能信君,父子、君臣、朋友之间都潜藏着背叛的可能。

这不是清醒,而是懦夫的极端猜忌。因为自己没有勇气面对真实关系,只能假设所有关系都不可依赖。

韩非看似揭示人性,实则是把自己的怯懦投射为天下的铁律。

二、七术:以人性为本,半是恩威,半是陷阱

韩非在《内储说上》提出七术,表面是君主治国的“高明手段”。

  1. 众端参观

    • 多设角度,观察臣下。

    • 正面:类似“兼听则明”,避免被一言所蔽。

    • 负面:制度化的不信任,处处设套,人人自危。

  2. 必罚明威

    • 违令必罚,以显威势。

    • 正面:命必行,令必止。

    • 负面:重在恐惧,而非法理公正。

  3. 信赏尽能

    • 赏赐必信,以激发才干。

    • 正面:守信用,可以激励臣子。

    • 负面:依赖君主好恶,缺乏制度化保障。

  4. 一听责下

    • 君主只听取,不担责任。

    • 正面:似乎是分权负责。

    • 负面:实为甩锅哲学,功劳归君,过失在臣。

  5. 疑诏诡使

    • 含糊下诏,或派真假莫辨之使。

    • 正面:考察忠诚。

    • 负面:钓鱼执法,诱人犯错。

  6. 挟知而问

    • 先知情,再设问。

    • 正面:防止欺瞒。

    • 负面:不信任成性,专等臣下露馅。

  7. 倒言反事

    • 故意说反话、下反令。

    • 正面:测试顺从。

    • 负面:陷人两难,只能逢迎揣摩。

七术的格局很清楚:前几条还有点儿恩威的诚信价值,后几条完全是阴暗的“钓鱼执法”。

于是,七术一半是恩威的赏罚,一半是钓鱼执法的龌龊。

三、六微:风险清单的两面

韩非在《内储说下》提出“六微”,提醒君主防范大臣小动作。

  1. 权借在下:权力旁落,尾大不掉。

  2. 利异外借:另结外援,图谋私利。

  3. 托于似类:借相似名目逃避责任。

  4. 利害有反:颠倒利害,误导判断。

  5. 参疑内争:制造疑点,引发内斗。

  6. 敌国废置:依靠外敌干预国内。

  • 正面:确实是一份人性风险清单,有现实洞察。

  • 负面:若被滥用,就变成普遍疑心,直谏者也可能被视为阴谋家。

六微看似清醒,实则还是把法治让位给君主的疑心。

四、韩非的人治本质

韩非的国策,并不是真正的法制,而是以法制之名,大搞人治

  • 法在他那里,不是人人平等的铁律,而是君主手中操纵的工具;

  • 他强调“必罚”“信赏”,却更沉迷于“疑诏”“挟知”“倒言”的陷阱;

  • 没有一项讨论公开的法制,全是君臣人性的智斗;

  • 君王若以心机与猜忌为治国根本,朝堂必然笼罩在阴影之下。

一个充满猜忌的政权,人人自危、人人设防,结果只会是短期严酷,长期崩坏

五、懦夫逻辑的体现

韩非的矛盾在于:

  • 眼光锐利:能看透人性的阴暗和权力的风险。

  • 视野狭隘:不敢用公开制度来治理,只会用欺诈权术来维持。

于是,法家原本的勇者阳谋(以制度约束人),被韩非以懦夫逻辑污染,成了阴谋与龌龊的混合物。

六、结语

七术六微,是韩非思想的缩影:

  • 它们一半是恩威:诚信、赏罚、防范。

  • 它们一半是懦夫哲学:疑心、陷阱、人治。

韩非的悲剧,就在于:他本可让法成为铁律,却把法弄成了君主的玩物。

这不是长治久安,而是自毁根基。

韩非的智慧,是洞察人性的锐利;韩非的错误,是懦夫治国的龌龊。

他以为找到了治国之道,实际上却把“法治”沦为“人治”的笑话。

韩非其实是披着法家外衣的儒生书呆子;后世把他硬塞进法家,只是儒家学者的甩锅阴谋。

秦国在商鞅的法制下迅速强盛且持久;

而秦王读了《韩非子》后,秦朝很快就灭亡——

这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恐怕就值得世人深思了。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