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翁孝良、馬兆駿

馬世芳
·
·
IPFS
·
36屆金曲獎是敝人第十度參與評審,這次除了初審,也擔任特別貢獻獎評審委員,並負責整理委員意見,寫下給獎理由。

要以短短兩百字篇幅總結一位音樂人的畢生成就,並不容易。以下是由我起草,整合諸位老師意見修改後的定稿,但願不辱使命。

(近年翁孝良先生不常出現在公共場合,看到他上台領獎仍然神采奕奕,十分硬朗,真是太高興了。)

翁孝良

翁孝良先生不僅是一流的專業樂手,也是大師級製作人、錄音師、詞曲作者,更是眼光獨到的 A&R。他在 1960 年代以職業樂手身分加入樂壇,自「電星合唱團」時代起,便有國內「第一吉他手」美譽。歷經電視台樂隊、飯店夜總會的爵士樂隊、蓬勃展開的校園民歌時代洗禮,於 1980 年代成立錄音室,並於 1983 年與陳復明、曹俊鴻組成「印象合唱團」。他擔任錄音師、製作人,並以創作人身份寫下〈夢田〉、〈我的未來不是夢〉、〈奉獻〉、〈堆積〉等經典名作,且積極引進多元的製作與編曲手法。1990 年代曾擔任國際唱片公司總經理,對華語流行音樂的風格轉變有深遠影響。他也是慧眼獨具的伯樂,帶領張雨生、東方快車、陶晶瑩、徐懷鈺等歌手進入樂壇,是傳奇背後的「造星者」。縱觀翁孝良先生的音樂經歷,幾乎涵括了整個流行音樂產業從上游到下游的各個環節,在不同的角色上都發揮了跨時代的巨大影響力。

謹以本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致敬這位始終低調的樂壇巨人。

馬兆駿

馬兆駿先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重要推手,身兼創作人、製作人與歌手,他在校園民歌時代便展現早慧才華,與創作搭檔洪光達共同完成〈木棉道〉、〈七月涼山〉、〈微風往事〉、〈風中早晨〉、〈季節雨〉、〈散場電影〉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他的創作旋律清新動人、情感細膩真摯,刻畫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也奠定了「校園民歌」類型風格的重要基礎。其後他也跨足音樂製作,擔任劉文正、鳳飛飛、黃鶯鶯等巨星的專輯製作人,並以個人專輯《我要的不多》成為備受喜愛的創作歌手。進入 21 世紀,他持續提攜後進、擔任評審,培植新秀不遺餘力。馬兆駿先生英年早逝,但留下了豐富的音樂遺產。他的生命歷程不僅映照了華語流行音樂從清新走向成熟的發展軌跡,更形塑了我們對這個行業的專業認知與美學標準。

謹以本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致敬這位創造風格、定義時代的巨匠。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馬世芳台灣作家,廣播人,主持人。 Bob Dylan推廣中心台灣辦事處主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上台領獎,該不該感謝造型師?

悼:Brian Wilson (1942-2025)

我想我是很幸運的,擁有這麼一個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