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集 又逢重阳节
83 又逢重阳节
(王剑羊肉泡重阳免费管吃饱)
文/王斌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
最早的重阳节可追溯于先秦,是一种以祭祀为核心的秋收答谢。
因为秋季是收获与丰收的季节,秋末又是万物归藏的时节,人们感念天地馈赠,遂以祭祀神灵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季秋》:“(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备饩(yu)牢,具敛税,以共郊庙及百祀之用。”可见当时已有在季秋九月举行祭祀神灵的仪式。
至汉代,重阳之日已渐成民间风尚,逐渐成为民间祈求安康的习俗,《礼记·月令》中明确记载,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在农作物丰收之后,首先要举行仪式,将新收获的稻米奉献给祖先,以报神灵辟佑之恩。
东汉是重阳习俗进一步发展的时期,“重阳”的定名便赋予了节日更明确的文化内涵。此时“九”为阳数之说更深入人心,两九相重,寓意阳气叠加,因而被视为吉日。
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you)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至此重阳已不仅是祭祀之日,而是从集体祭祀到个人祈福的转换。
随着这一时期“桓景避灾”故事的流传,更是为这个节日增加了更多神秘色彩。
传说有一位名叫桓景的年轻人,他居住在汝南县。原本生活平静,直到有一年,一场可怕的瘟疫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
桓景目睹乡亲们受苦,心中非常悲痛。
他听闻附近的山上住着一位神通广大的方士,名叫费长房,有降妖伏魔、治病救人的本领。于是,桓景告别妻儿,背上行囊,踏上了寻仙学艺的艰辛道路。费长房被他的诚心和救世济民的志向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
一天,费长房面色凝重地告诉桓景:“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降临。届时,瘟魔将会出现,再次散布瘟疫,为祸人间。”
桓景一听,焦急万分,立刻请求师父允许他下山拯救乡亲。费长房点点头,给了他几样法宝:一把降妖的青龙剑。一包具有驱邪功效的茱萸叶子。一壶用菊花浸泡过的药酒。
并授他避祸之法:“你即刻返乡,让乡亲们在九月九日那天,人人臂系茱萸,携带菊花酒,前往附近的高山上躲避。如此便可安然无恙。”
九月九日当天,桓景按照师父的指示,带领全体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他将茱萸分发给每一个人,让大家插在臂上,又让大家饮下菊花酒,以防瘟疫侵体。
中午时分,果然如费长房所言,瘟魔从河中涌出,挟带着瘴气扑向村庄。然而,它发现村庄空无一人。当瘟魔循着人气冲到山下时,突然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茱萸香和菊花酒气,被熏得头晕眼花,不敢上前。
此时,手持青龙剑的桓景挺身而出,与瘟魔展开搏斗。几个回合下来,桓景凭借高强的武艺和法宝的力量,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汝南地区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困扰。而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以避灾的习俗,便由此一代代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重阳节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为这个节日注入了新的情感。
核心是 “通过祭祀和特定仪式,实现从‘避灾’到‘求寿’的转换” 。这里的“寿”,更多是指免于夭亡、平安长寿,与后世尊老敬老的“寿”含义尚有不同。大家熟识的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更以“秋菊盈园”寄托高洁情操。菊花与登高由此被赋予超脱时疫的象征意义,成为文人寄托隐逸之志、远离尘嚣的意象。
唐代以降,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官方节日,宫廷与民间共同庆祝,登高宴饮蔚然成风。唐诗中大量出现“九日”意象,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情感重心逐渐从避祸延寿转向亲情思念与人生感怀。茱萸、菊花、高台,不再是单纯的辟邪符号,而成为承载离愁别绪与生命哲思的文化载体。
至宋元时代,重阳习俗进一步生活化,可以用“娱乐至死,全民狂欢”来形容市井间的节庆氛围。《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北宋汴京(今开封)的重阳盛况。节前人们争购菊花、茱萸,酒家也会用菊花装饰门面。
此时的“重阳糕”制作得异常精美,上面会插上彩色的剪纸小旗“重阳旗”,并缀以狮子、蛮王等形象,称为“狮蛮”,花样繁多。登高之风更盛,不仅白天登高,甚至还有“夜登高”的习俗。无论是帝王宫苑、士人庭院还是市井百姓,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活动更具娱乐性和商业色彩。
明清时期重阳更融入敬老孝亲的伦理内涵,官府常于此时宴请高龄长者,彰显仁政。
这一现象受康熙皇帝的“千叟宴”影响。此宴席是康熙六十大寿时在畅春园举办,宴请全国六十岁以上老人,规模宏大,意在弘扬尊老之风。此后,一些地方官亦效仿此举,在重阳节设宴款待乡中长者,逐渐形成敬老风尚。
千叟宴作为清朝“以孝治国”理念最极致的展现,对于社会集体心理的转换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孝”从家庭伦理扩展为国家仪式。
近现代是重阳节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关键期,社会结构变革促使节日功能重新定位。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地方开始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1989年,中国政府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人节”。此举旨在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一立法不仅赋予重阳节新的时代内涵,更将传统孝道提升至法律保障层面,使敬老爱老从文化倡导转化为制度实践。
自此,重阳节不仅是登高赏菊、吟诗饮酒的文化符号,更承载着国家对老年人尊严与权益的郑重承诺。节日里,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开展敬老活动,为长者送温暖、办实事,全社会关爱老年群体的氛围日益浓厚。
据悉,昨天,山西运城“解州王剑羊肉泡”就再次延续了十几年的活动,在九月九日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七十岁以上老人会免费品尝一碗,代表着关公家乡美食的“羊肉泡馍”。在他解州的两个店里,这天会有周边乡村几千人免费享用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以此传递一种
敬老爱老的朴素情怀。
老板王剑说,自己只是想用一碗泡馍表达对长辈的尊重,让传统节日多一份温情。
写到此,我突然想起了我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王剑羊肉泡》
作者/王斌
关老爷一定想不到
家乡人把羊肉泡馍的发明权
记在了他的头上
关老爷也一定想不到
两千年之后的解州
最有名的美食竟然是
王剑羊肉泡
关于羊肉泡馍的传说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我知道王剑羊肉泡的美味
也只有在解州的这片土地上
才能够发挥出它最诱人的香味
解州的水养育了一个圣人
也养育了一群诚信的子民
方圆一百二十里地盐湖
记载了盐湖文化的变迁
也忠实地讲述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
没有解州的盐
没有解州的水
也就没有解州羊肉泡馍的传说
传说中的南山下
是关老爷牧羊的草场
这里的羊饮用的是山泉水
沐浴的是关公恩
这里的羊知道一个不朽的法则
奉献自己才是永恒的追求
它们就像朝圣者一样
奔赴自己心中的殿堂
王剑羊肉泡无疑是他们
最好的归宿
打断自己的骨头
熬成浓厚的琼浆
剔出自己的肉
煮成最芳香的美味
解州的死面饼和油泼辣子
带着香菜和葱花的祝福
轰轰烈烈的加入到了
朝圣的队伍
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
让十里八乡几千位老人笑了
笑的是那样的酣畅
那样的甘甜
重阳节的百寿宴从此和
王剑羊肉泡结下了不解的缘
我想等我老了的那一天
百寿宴的名单上会不会有我的名字
如果有
我也算是看到了王剑的执着
看到了一个厨师
一生的奉献
(这是写在2015年的诗,彼时,王剑已经坚持了多年的重阳节免费请老人活动,如今读来依然滚烫。十年了,王剑还在坚持着他的初衷,从最初的几百人,到了现在的几千人,王剑的大爱仍在延续,王剑的大孝也在影响着周边的人,越来越多饭店也开始效仿王剑的做法,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敬老之风。为运城有这样的厨师点赞。)
全文完
王斌作品
2025年10月30日09:10:32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