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集 菊花的尴尬

sxycwb
·
·
IPFS
菊花也有尴尬,那么是什么呢?

84菊花的尴尬

文/王斌

昨天写了重阳节,写菊花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而被赋予高洁隐逸之志。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菊花便被供奉在文人雅士的案头,成为清高不仕的象征。

每逢重阳,人们便以赏菊、饮菊花酒为雅事。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寄情怀、托幽思。可见人们对于菊花的喜爱,早已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与文化符号。

说起精神,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黄巢的那首;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每当想到这,我都不由得惊叹于菊花在文人笔下竟能如此气势磅礴、杀气凛然,全然不同于陶渊明式的静逸。黄巢借菊言志,更是因菊成王,将一腔热血铸成金甲,怒放于秋风之中,让唐王朝廷不由为之震颤。

其实黄巢的另外一首同样令人动容,这便是: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由此你不得不惊叹菊花在文人笔下的多重意蕴,既能孤高自赏,又可号令天下。一花一世界,竟承载着如此截然不同的精神图腾。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其他文人笔下的菊花又是何等气象。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此诗以菊自喻,字字铿锵,尽显孤臣之节。宁可枯守枝头香殒,也不随风飘落任人践踏,其气节凛然,如忠臣烈士立于乱世,不折腰、不俯首。郑思肖是南宋遗民。南宋灭亡后,他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

他笔下的寒菊,正是自己不仕元朝、守志不屈的写照。每读此诗,便觉秋风扑面,肃杀中透出一股不灭的孤傲。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此诗平实而深情,道出了菊花作为秋日最后盛景的孤绝地位。

它不争春、不媚俗,只在百花凋零后悄然登场,以残阳为伴,以寒露为饮,默默守住一年最后一抹绚烂。正因如此,它才成为文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意象,既是隐逸者的知音,也是孤勇者的化身。

当秋风扫尽浮华,大地归于沉寂,唯有菊花在霜色中擎起不灭的火焰。

它不以艳色取宠,亦不因寒至而退缩,偏偏在万物萧索时绽放出最后的绚烂。这种凛然独放的姿态,早已超越了草木本性,成为士人精神的象征,宁守孤贞,不趋繁华,纵处危境,不失其志。千年文脉里,菊花不止一次开在诗行间,更开在气节深处,香透古今。

菊花是四君子之一,与梅、兰、竹并列,象征高洁品格。

其不趋炎附势、独傲霜雪之性,正合君子守节不渝之德。它既不争春色,亦不惧寒凉,于百花凋敝之际独吐芳华,恰如君子处世,不随流俗,自有风骨。

对我而言,菊花之可贵,在其具有“晚节黄花”之意。恰似如今的我,越明年,正好一个甲子。

六十岁的我,到了人生暮年,如秋日之菊,不求浓艳,但守本心。

六十岁的我,守得一份从容与清醒,如菊在深秋,不惧寒霜渐紧,只静吐幽香。

六十岁的我,不争于世,愿与岁月和解,如菊之晚香,在静默中独守一份孤傲。

六十岁的我,是繁华落尽后的澄明,如寒菊抱香而立,在凛冽中持守本真。

六十岁的我,当了一辈子的厨师,也到了为自己做菜的年纪,只想在晚年,用文字守住一份清淡。

六十岁的我,灶火已凉,笔锋却暖,只想用文字记录那些被烟火熏染过的岁月,把一生的咸淡留在人间。

六十岁的我,不认为这是人生的退场,而是另一种登场。如菊在霜天,不为谁开,亦不为谁谢,只为自己而活。

我曾经给一位老友留言,若按甲子算,六十岁,正是重拾初心的起点。我们这一代人,将和婴儿一样重新学习行走,在新的甲子迈步于霜晨,踏着旧日的霜痕,开始新的轮回。

六十岁的我们应当敬仰菊花。

菊花承载了太多的精神寄托与人格理想,它在寒霜中坚守芬芳,正如我们在岁月里坚持信念。不因年华老去而颓丧,反在沉淀中愈发清明。每一道皱纹都是时光的馈赠,每一次提笔都饱含生命的温度。我们不再追逐喧嚣,却更懂得静水深流的力量。

敬仰菊花,是敬仰那份临霜不凋的从容,是向一生未曾妥协的自己致敬。

如果说,要选一种花作为国花的话,我首投菊花一票。

然而,不管我如何倾心于菊的孤傲与清寂,如何追崇其淡泊明志的风骨,终究不能扭转世人趋牡丹如潮的现实。花之选择,终究映照世态人心。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不反对世人趋牡丹如潮的现实,但反对人心对于菊花的另外一种解读。

不知从何时起,菊花被赋予了哀挽之意,竟多与祭扫相连,仿佛其清姿独韵,只堪配于冷寂之境。今日之菊花,活在一种人格分裂的状态中,它的尴尬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面被奉为高洁的象征,一面又被局限于哀思的符号;一面是陶渊明东篱下的悠然之伴,一面却是墓碑前程式化的凄凉隐喻。

菊花的尴尬,表面上是一种花卉的命运,实质上却揭示了文化符号生产的几个深层机制。我不明白为何一种象征高洁的花,竟被现实撕裂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既被供奉于精神高地,又被囚禁于死亡语境。

这种撕裂,恰如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价值颠簸——崇尚淡泊,却身陷喧嚣;向往高洁,却不得不周旋于世俗评判。

菊花的命运,映照出坚守者的困境:当一种品格被符号化,便难免被误读、被曲解,甚至被边缘化。世人只看见它在墓前的静默,却忘了它在秋风中傲立的风骨。

 这种撕裂,恰如我们这一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处境:既被期待坚守传统,又被裹挟进现代性的重构。菊花的命运提醒我们,如何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孤寂,已经不再是君子的独语,而是一代人共同的文化命题。

同样的都是经过西方文化的冲击,为何日本韩国他们坚守住了对文化的自觉与尊严?而我们却是在追逐中遗忘了来路?我们的文明基因中究竟缺少了什么,这应该是我们集体需要反思的课题。

坚守,并非固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在学习中不断转化与再生。当有一天我们捧着一束菊花走在街头,不再有人会认为我们要参加一场葬礼的时候,那便是文化自觉真正苏醒的时刻。

全文完

王斌作品

2025年10月31日09:10:28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