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

木南
·
·
IPFS
·
隨手寫一點想法

一直想再去香港玩,上次有脆友和我說,香港已經是一片廢墟,不值得去。我怎麼可能不知道香港經歷過和經歷著什麼,但這座城市曾經有的電影、文化和歷史畢竟在那裡,有一些東西一定是大於政治的,也比政治更有生命力,我想看的是這些。

其實,最早的時候,我對香港是無感的,畢竟從小對香港的認知就是一座商業城市,第一次去的時候,可能也是帶著父母,比較匆忙,感受一般。

後來再去,放慢節奏,開始看到香港街頭的塗鴉、文化的多樣、電影節的秩序,加上旁邊坐著一個對香港深愛的人,她給我講每個街道背後的故事,告訴我哪一首歌寫過這裡,我對這座城市的感受才漸漸清晰了起來。

我們住在深水埗的美荷樓,夜裏爬上後面的山,看著燈火中的香港夜景,邊喝酒邊閒聊,我對香港莫名多了一些欽佩和喜愛。我還特意查了很多與香港有關的故事,尤其是深水埗這一片,原來都是棚戶區,五十年代大火後,現在已經被密密麻麻的公屋鋪滿了。

這些樓群之中是一個個具體的家庭,他們的父輩可能來自大陸,來自南洋,來自海外,大家帶著不確定的心情,在這裡生活下去,香港像一個港灣接納了很多人。大家一開始只是把這裡當成渡口,有的等等就走了,更多的人在這裡生活了下去。

離開那天,我倆去樓下的餐廳吃飯,等餐的時候,我看到收銀台後的牆上,寫著某某某免費捐了多少餐給老人家,這是我之前從來沒注意過的,搜了一下,才知道香港很多餐廳都有這樣的義舉。

想起之前聽張潔平在節目中也誇讚過香港的非政府組織有多發達,而且都可以運作得很好,這是一座發達的商業城市應該有的配套。突然可以理解為什麼香港可以如此高效地運轉了,除了商業因素,在細微處,還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組織在推動。(想起最近的性騷擾案件,我們提出來可以參考的法條,都是來自香港。)

最近還在ins關注了一個攝影師Austin,他經常跑出去滿香港轉悠,就為了拍攝香港的公共籃球場地。這大概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很難注意到的,但他就是一塊一塊拍了下來,拍了兩三千塊。

你可以從他的航拍鏡頭裡,看到香港這麼小的空間容納了多少塊籃球場地。這些場地充分利用高架橋邊、樓群空隙、海邊,只要有空地,一定塞進去一塊,而且每一個看起來都那麼賞心悅目。

如果說,我現在對香港著迷,就是喜愛這種「螺螄殼裡做道場」的能力,雖然是一種逼不得已,但那是一種頑強,一種生命力,我也不太相信,這些東西會被輕易沖走。

當然,我自己對于香港的理解還是很淺薄的,很多地方沒去過,很多感受還是停留在想像里,但我樂意去好好看看這裡。

這兩天狂補了很多許鞍華的電影,許導從七十年代開始拍電影,一直到現在,她的鏡頭裡,也保留了很多香港的歷史片段。我對這座城市的感受也立體了起來,這裡生活著一個個活生生有樂有悲的人,離開或者不離開,都是可以理解的。

這一切都不是簡單的「廢墟」可以概括的。

二零二五年八月三日,上海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木南行走|閱讀|寫作 「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公號:Nanwalking 郵箱:[email protecte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好好小貓

七日書D7|偏離

七日書D6|逛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