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論》:守一寸筆誠,照一代浮影
嗟夫!史書之興,非徒飾藻木石蟲魚,其重者在紀乾坤易轉、載人世興衰。故古賢垂訓:「書者,記事之器,非飾事之具。」誠哉斯言!史筆一落,即懸千秋明鏡;若飾偽辭,則成亂世鴆毒。混淆黑白,顛倒逆順,令後世無是非之繩墨,迷混沌之歧途。誤盡蒼生,千古大恨,孰有逾於此者?
溯及三代遺風,《春秋》實錄,燦然若星河。或褒貶於一字,寓雷霆於片言;或鋪陳於全篇,洞肝膽於百世。《左氏》傳尤稱傑構,秉筆直書,昭彰赤誠:城濮折戟,不諱霸主之失;鄢陵敗績,敢揭邦國大恥;華督弒君,楚子僭號,盟誓敗棄於燭影,兄弟相殘於蕭牆……凡此國羞君過,皆布於眾目。至若區區小臣,如鉏麑觸槐之忠,介推焚山之義,亦纖毫畢錄,不使湮滅於塵埃。此真史之極則,信義之淵藪也!
然道法不昌,史筆蒙塵。暴秦灰飛,炎漢肇基。儒者輩出,其風漸易。汲汲於爵祿,營營乎浮名。攀附權貴,曲學阿世。筆下乾坤,遂易其色:昔日「董狐直筆」之鋒,蜕為「為尊者諱」之飾術;往時「史魚屍諫」之骨,化入「隱惡揚善」之諛辭。司馬子長,龍門奇士,其書尚夾雷裹電,存遺直之風韻,然究不免時現「本紀」筆諱之瑕、「世家」回護之跡。及至班固叔皮,踵其武而矯其行,《漢書》規行矩步,頌德者詳,刺失者略。椒房閫闈之亂,曲為彌縫;征伐失策之由,輒歸天數。史官之筆,始繫於君王襁褓,非復懸之日月星辰矣!實錄之風,其漸萎乎?
偽飾之弊,後世益熾。下逮明清,官修正史,儼如廟堂文告。所謂「筆削」,唯存歌功頌德;名曰「實錄」,盡是諱莫如深。異端邪說,必遭刊落;災異天變,亟行掩埋。刀鋒所指,雖魏徵、海瑞之骨鯁者亦遭塗抹;聖意所在,縱昏聵荒誕之舉措亦蒙藻繪。煌煌史冊,外披錦緞繡服之華,內裹孱弱苟且之魂。嗟乎!史書非鏡鑑,乃幻影也!非格物之器,實粉飾之具耳!此皆權勢鑠金銷骨之術,豈有半分真理存焉?青史蒙塵,大道湮微,可悲可歎!
今日閲史者,諷諫者多,求真者寡;是非已泯,真假莫辨。余,林下一介布衣,無食祿之軀,無權門可倚。然胸中丘壑,耿耿於史書之真偽。當此萬馬齊喑之際,四野寂然,噤若寒蟬。舉世沉酣於偽飾之幻夢,競逐虛榮,以假作真。筆鋒所指,既無戰場,亦少知音。縱有萬人喧囂,唾面相譏,吾亦獨抱孤寒,守此心之一誠。不效犬儒搖尾之態,惟慕左丘瞽目奮筆之剛,太史公腐刑忍辱之韌。枯燈黃卷,奮志直書:眼所見者,筆不敢曲;耳所聞者,墨不容偽。秉此寸心,告諸蒼冥。
嗚呼!史書之真偽,大道之所繫也!有感於斯文者,當知世間猶存一筆:不苟於權勢黃金之誘,不媚於朱紫丹墀之威,不誤於浮華虛妄之名。守此孤光,踵武前賢,庶幾可挽頹波於萬一,重鑄史書之鐵骨,令濁世後昆猶識:寧為斷簡殘編之真,不作金匱石室之偽!
創作背景說明
本文《史書論》撰寫於對當代歷史記錄與言論環境深感焦慮與失望之時。作者長年研究歷史,對史書從《春秋》《左傳》以降之變遷,有深切體察,並由史筆的變化反觀文化衰敗與政道不振的根本原因。春秋筆法的「微言大義」、左丘明直書之膽識,成為後人難以企及的標竿。而漢以後史家逐漸喪失獨立精神,筆墨為權勢所控,史書日益成為粉飾太平的工具。
在今日的語境中,歷史書寫面臨言論控制、平台封鎖、讀者冷漠三重困境。即使身處海外,真誠的文字也可能無法公開問世。於是作者自況為林下布衣,願效太史公腐刑直筆、左丘明失明而不屈,堅持記錄真實、不誤後人。
此文雖仿古人筆法,但意在當代之境,既是一篇對歷代史書流變的評析,也是一篇存志之書、立志之書。最後「不苟、不媚、不誤」六字,為全篇之骨,亦為當代人立志書寫真實者的自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