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很多次,真的不想訓練。
不是每一次訓練,都是熱血、期待、精神抖擻。
身為一位健身教練,我練得比你早、練得比你久,從高中開始做伏地挺身和跑步,到現在為學生設計課表、帶團練、維持體態、進修寫文,我活在訓練裡,也活在它之外的責任裡。
但我還是有很多次,真的不想訓練。
不是懶,是掏空
最累的時候,通常是教完一天課後。
不只動腦還要動身體,搬槓片、調整器材、顧學生安全,下班後腦袋跟身體都像被掏空了。
那時候腦中會出現很多聲音:「今天真的太累了」「恢復不足」「我已經有在活動了」「休息一天也沒關係吧?」
說真的,這些話很多都不是藉口,是事實。
但如果每次都等狀態完美了才訓練,那就永遠都不會動。
所以,我學會跟自己妥協
今天不能做一小時,那就三十分鐘;不能做五個動作,那就挑三個重點;主訓練做不了,那就做活動度或矯正。
不追完美,但不停止。
迷惘,不是因為懶,是因為沒有方向
最容易讓我陷入不想訓練的,不是疲勞,而是:我不知道這段時間到底在追什麼。
當我沒有一份明確的訓練菜單,只是為了「維持」而練,那會讓我產生一種空虛感。
訓練會變成形式,沒有靈魂。
所以,我會預先安排課表,哪怕只是一週計畫。
那是一種給自己的承諾,也是一種方向感。
我也知道它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執行,但它必須存在。
腦中有三個聲音,一直在拉扯我
第一個是我自己。
我會告訴自己:「這條路是你自己選的,別人沒欠你什麼,你不能放棄。」
第二個是學生。
他們可能一句話也沒說,但他們都在看,教練有沒有做到,會比他們說了什麼還重要。
第三個是外界的標準。
這行業還是看體態,我知道這不公平,但這就是現實,如果我的外型撐不起我的專業,那我的專業很多時候根本不會被看見。
這三種聲音不是壓力,而是現實,我接受它,然後選擇繼續做。
說服自己的時機與語氣
我最容易說服自己出門訓練的時候,是當我把事情都完成、心無旁騖的時候。
但說實在,哪有這麼多理想的時候?
我最常用的一句話,是:「不要想那麼多,做啦!做啦!」
我說的語氣不是勉強,也不是吶喊,而是某種嘆氣之後的自嘲與堅決。
說完就站起來,走向深蹲架,掛上槓片,開始鍛鍊。
真正讓我撐下去的原因
體態,是的,我在意。
我怕不如別人、不如學生預期、不如社群的標準。
體能,我更在意,那是我對自己專業的基本要求。
但我也怕受傷、怕撐過頭。
所以,我會花時間做矯正,做恢復,為了能夠長久留下來。
但比這些更深的原因是,訓練已經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它是責任,是學習的入口,是我教學時的底氣。
它不是熱血,而是我的日常。
就像吃飯、睡覺、呼吸一樣,沒有它,我會覺得哪裡不對勁。
真正動起來的關鍵,不靠意志力
我常用的方法,是「五秒原則」:不要給自己太多時間猶豫,五秒內開始動,哪怕只是站起來,穿上訓練鞋。
我也會規劃好訓練內容,並且事後記錄下來。
這讓我有「我做到了」的踏實感。
不是靠情緒催眠,而是靠紀律建構一個可重複的行動系統。
我不再問「今天想不想訓練」,我只問:「今天要怎麼練,才適合我現在的狀態?」
你不需要每次都全力以赴,但你必須學會不放棄
我不是在鼓勵你硬撐。
我是在告訴你,如果連我這種把訓練當飯吃的人都有掙扎,那你會不想動,真的很正常。
但重點從來都不是完美,而是:你能不能在不完美裡,還是選擇前進一點點。
今天就一點點就好,一小步也算走。
明天的你,會感謝今天這一點點的堅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