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選擇了這樣的生活?
我從倉儲管理轉行當健身教練,不是因為喜歡健身。
而是因為,我受不了那樣的生活了。
那份工作很穩定。
朝九晚五,只要完成工作與業績就好。
薪水每個月準時匯進來,下班之後的時間是自己的,沒有人會干涉你要幹嘛。
我不是做不好,甚至還做到全組第一。
但我心裡很清楚,那條路走到盡頭是什麼樣子,我很早就看見了。
前期我還能依照自己的責任感,認真做事,後來我能力提升之後,我發現不用太努力,也能夠完成業績。
於是,我開始不那麼努力,不再進取,也不再思考。
每天起床不覺得開心,連假日也提不起興趣。
帳戶裡的數字慢慢變多,但我卻沒有「生活」的感覺,只覺得像機器人,日複一日的機械化工作。
那時候我知道,我再不離開,就再也走不了了。
我沒有走一條聰明的路。
轉行前兩、三年,工時變長、薪水變少、生活混亂,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我讓自己步上軌道的方法不是最有效率的,但夠扎實。
有課就接,有經驗就吸收,別人怎麼教,我就學著拆解。
每天調整自己的排程,學著從「賣時間給公司」變成「自己決定怎麼過每一天」。
適應的過程中也頹廢過,依靠著以前打下來的紀律底子撐著,不讓自己完全失控。
中間的感悟很多,但有一條現在特別清楚:
那些讓你焦慮、懷疑、想逃的東西,很多都是不屬於你的資訊與評價。
你越快把它們排除掉,就越能回到一個人真正該做的事:把課教好、把身體練好、情緒穩定,回歸到最原始的,把生活過好。
這些,比你想像的還重要得多。
我真正的轉變不是職業,是心態。
那種自律的感覺,是從搬出來一個人住開始深刻感受到的。
繳房租、規劃生活節奏、收入支出的分配,全都自己扛,沒人來救你,也不能再等別人決定你的日子怎麼過。
後來,身邊開始有人跟著你、看你怎麼過生活。
學生、伴侶、朋友,你不只是活給自己看,也成了他人眼中的典範。
更後來,我才體悟到 所有行動與不行動的後果,我都得自己承受。
從那一刻起,才是真正走上自律這條路。
我現在的生活是什麼樣?
每天該做的事都很小,鍛鍊身體、備課、寫作、吃得健康、睡得好。
這些東西不起眼,沒有KPI,但會積累。
紀律就是這樣的東西。
它不是一種道德壓力,而是你每天怎麼選擇、怎麼堆疊你的人生單位。
紀律做得好,才有資格談自由,談未來的目標。
而自由對我來說是:「心之所向,吾往之。」
不是耍帥、不是任性,而是我想去哪,就能去哪,也能接受所有後果。
時間與經濟自主,都是這條路上的副產品。
我還沒走到終點。
我現在的生活,離我理想中的模樣還有一段距離。
我要的是,不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的收入結構,是就算出國一個月、學生也能照系統自己走的狀態。
這段距離的本質,是轉換。
從一對一依賴型的收入,轉成更高層次的價值輸出。
這條路我還在走,不急,但我知道方向。
如果你問我怎麼開始?
我沒有什麼高明的方法,但我可以給你三個原則:
行動大於思考,你永遠不會想清楚才出發,出發之後才會開始想得清楚。
回饋就是回饋,不分成功或失敗,每一次結果都是你調整系統的資訊來源。
先把生活過好,再談成長,因為你活得像什麼,就會慢慢變成什麼。
這是我選的路。
你不需要相信我的話,但如果你也在某個轉角,準備放棄原本的舒適圈,試著問自己一句話:
你活成現在這樣,是出於渴望,還是出於恐懼?
如果是恐懼,那就該行動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