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哲諮|這麼想就對了

子非魚
·
·
IPFS
·
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

■ 筆記

LBT(Logic-Based Therapy)發展自REBT

我的哲學方法並不是從心理學憑空捏造出來的。這方面的發展,沒人比得上我的恩師艾理斯,他所創立的心理學派稱之為理情行為療法(簡稱REBT)。


破壞性的情緒都是源自錯誤的推理

人類最具破壞性的情緒都是從錯誤的推理衍生出來的,錯誤的推論助長了破壞性和令人遺憾的行為模式。人類史上充斥的痛苦、焦慮和流血事件,都可以直接追溯到錯誤的邏輯。


哲學與心理學的差異

  • 哲學家看事情的方法是從前提推出結論

  • 相傳統的心理學傾向用因果關係來看事情。

哲學取向看的不是因果律,它的做法是找出各種破壞性推論的錯誤前提,並加以分類。這正是我把我的哲學取向稱之為以邏輯為基礎的治療法(Logic-Based Therapy, LBT)的原因。以邏輯為基礎的治療法不再尋找造成自我毀滅的行為和情緒的原因,相反的,它檢視我們推理中的危險前提。


「隱藏的前提」與「被壓抑的想法」的區別

隱藏的前提並非埋藏在你的潛意識裡。它是被接受的,只是沒有被陳述或明講。它隱含在你的言語或思想中,即使你在使用它們時,並未明白地對你自己這麼說或告訴自己要這麼想。

  • 被壓抑的想法最眾所周知的特徵就是,你一旦注意到它,就會想辦法否認它。

  • 被隱藏的規則浮上枱面時,一般人都會固守己見。事實上,他們通常的反應都是把這些規則當作是「自明的」,根本不需要證明。

你的推論中已經預設了它們的存在,卻從未想過對它們提出質疑,結果把自己搞得悲慘不堪,但仍搞不清楚是哪裡出了問題。


LBT算是一種結構主義

以邏輯為基礎的治療法贊成用不同的方法來建構事實,就這點來看,它也可以算是一種結構主義。後現代哲學家傅柯所說的「真理遊戲」,指的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建構事實。


十一種致命的謬思

  • 行為和情緒的謬誤規則

    • 強求完美

    • 嚴重化

    • 責怪

    • 人云亦云

    • 我做不到

    • 跟自己過不去

    • 操縱

    • 世界以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

  • 事件報導的謬誤

    • 過度簡化事實

    • 扭曲可能性

    • 盲目的預測


■ 心得

LBT似乎預設了所有破壞性的情緒都源自錯誤的推理。在哲學諮商課中,我也確實聽過許多類似的觀點。然而,其他有情緒的動物是否也具備推理能力?顯然不是。換言之,LBT的立場應該與情緒焦點療法(EFT)或情緒建構論相牴觸。

我傾向認為,錯誤推理是在情緒產生之後,而非情緒源自錯誤推理。簡單來說,理智只是對情緒進行詮釋。例如,情緒建構論指出,我們可以將上台演講前的緊張感解讀為「焦慮」或「興奮」,這種觀點也與「認知重構」的技術相容。

LBT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強調找出「錯誤前提」,即從後設角度檢視預設立場。然而,LBT帶有結構主義的色彩,其弊病在於,它可能忽視了情緒的獨特性與情境性,從而將人類情緒過度簡化為一組可被拆解與修補的邏輯框架。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