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書 | 第二日 | 一顆蘋果的友情
大一那年某天週三,下午三點十分才有課程,於是中午買了學校裡摩斯漢堡的玉米濃湯與雞塊,搭配當時打工麵包店的蔓越莓小吐司,以及一顆來自系上剛認識的朋友 T 回南投時帶來的蘋果。
T 送的蘋果,我用和室友分工購買的砧板和水果刀切成一塊塊方便食用的大小。
什麼是分工購買?就是我和另外兩個室友三人分別購買砧板、水果刀、削皮器一起用
簡單搭配的午餐,在陽光明媚又沒有人的寢室中播放著溫蒂漫步的《我想和你一起》邊品嚐著。隨著音樂的節奏閉著雙眼搖擺著旋轉椅,窗外的光溫暖的灑在冷氣房中的我的身上,此時幸福在生活中具象化了。
不同於童年的獨處藍調,這是有著一絲友情牽絆的午餐。
一直以來都住家裡,後來讀了大學,第一次自己在外面生活。起初住在學校宿舍裡,四個人一個寢室,台北寸土寸金的地,寢室的空間實在不大。
從小到大我都沒有很會跟人相處,在人際關係這部分經常做出幼稚的行為。也是後來發現了一個規律:除非一開始就一直瘋狂告訴自己、給自己下暗示「不要想一定要親近任何人,人跟人之間一定要保持距離。」。
就算一直和自己這麼說著,有時候依舊會羨慕那些擁有閨蜜的人、擁有非常要好朋友的人,甚至有時到了嫉妒的程度。我也想要擁有一份美好的友情。
雖然在成長過程中,並沒有缺乏朋友,甚至是每個階段都有要好到能擁有讓人幸福到流淚的時光的友情。但是天下永遠沒有不散的宴席啊⋯⋯這是多麼殘酷的事,即使我克制與把握,也無法阻止各奔前程的局面。
又更何況很多讓人舒服的關係,是永遠也不會互相了解內心那些敏感與糾結。曾經我也認真的思考過,這樣是真實的友誼嗎?就像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與人工智能語言模組聊天一樣,若關係中要的只有尊重不越界的距離感和情緒價值…那人際關係似乎少了很多的張力。
前面說到的幼稚行為,也就是更年輕時候的我其實是把握不了那些張力的,在不夠穩固的關係,面對同樣不成熟的對象,真實經常留下的只有傷害,我們只學到了原生家庭給我們的表達親近與關心的方式。每每午夜夢回之時,都會讓我想大聲的訴說,對不起,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對不起,給我親近的人造成傷害。
大一結束時,和寢室的室友們分道揚鑣,因為我們都決定不繼續住在宿舍了。我決定出去外面租房子,找家庭式的兩房一廳,也給遠在他鄉的自己選了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一樣遠在他鄉的T。
有時會驚訝於自己的勇敢與厚臉皮,明知道一段深刻關係的重量、過度親近帶來的影響,卻又無法阻止自己投身於一段段關係之中。對於擅長面對也熱愛獨處的我,也總還是想要與大家其樂融融,也總想著要有好朋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